梧桐细雨文学网-中国纯文学经典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频道 > 随笔小记 > “别来上海,你滚开吧!”

“别来上海,你滚开吧!”

 

作者:曹友琴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2-03-27 阅读:
摘要:近日上海电台直播《音乐早餐》节目,一男一女主持人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乐。大概是一名外地听众,听不懂上海方言

近日上海电台直播《音乐早餐》节目,一男一女主持人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逗乐。大概是一名外地听众,听不懂上海方言,给节目热线发了一条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讨厌上海人固然偏激,两个主持人作出的回应就更是刺耳:要这位听众“团成一团,圆润离开”。说白了,就是“别来上海,你滚开吧!”它反映了上海人一种具有传统性的“鄙贫”心理。

其实,真正地道的上海人少之又少。上海原是一个东海之滨小渔村,1843年上海开埠后,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在外来文化和经济的不断催化下,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蔚然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今天上海人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如同今日之美国人大多来自世界各地一样。各地人在上海站住脚了,也就自谓“上海人”,如同华人一旦拿到发达国家的“绿卡”,在国人面前就显出洋人的作派,“上海人”自然也就傲视神州了。这两位主持人的一句“团成一团,圆润离开”,其实是把沉淀于上海人心底的那种“鄙贫”心理不经意地抖落了出来。

这种“鄙贫”心理也不只是上海人独有,在国人心理上颇具普遍性。在地域上,表现为小城镇人鄙视农村人;县城人鄙视乡镇人;省城人鄙视县城人;大地方人鄙视小地方人;北京、上海人以其特有的政治经济地位睥睨天下。在人群之间,即使同一个地域,大户人家瞧不起小户人家;正式工瞧不起农民工;白领瞧不起蓝领;干部瞧不起平头百姓;外企职工傲视内企职工;就是“二奶”也瞧不起“三陪女”......这种“鄙贫”心理,无论表现在地域上还是人群之间,无不是以财富占有的多寡、生活的优越程度而派生。它是一种古来有之、根深蒂固的心理。

“鄙贫”与“仇富”是一对双胞胎,同样是古来有之。当社会财富愈是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富人的财富愈是通过不正当乃至掠夺的手段而获得,富人的“鄙贫”和穷人的“仇富”心理便愈是强烈,积以时日,总要暴发社会动荡。国家只有通过种种政策举措,打击掠夺式致富,同时控制贫富差距拉大,才能缓和日益增长的社会矛盾。

弱势群体有“仇富”心理的同时,又常常因为传统的“嫌贫爱富”心态而伴生出一种“羡富”心理——羡慕富人的心理。“羡富”心理并不一种社会的消极因素。“羡富”使他们总想通过自己的辛劳付出变成富人,从而激发出一种强烈的致富欲望,产生强大的致富动力。农村人为什么要离开代代相守的故土挤到人生地不熟的城里去发展?农民子弟为什么不顾父母拼死拼活的辛劳,要一心挤进大学读书?国人为什么要离乡背井、不顾风险挤到富裕国家去干活?创业主为什么要拼命做大做强......无庸讳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摆脱被鄙视的生存状态,挤进富裕人群的行列。

弱势群体“羡富”心理有其积极社会意义。在奋力致富过程中,他们将造出大量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今天警惕“小富即安”的意义所在。国家应该通过倾斜性的政策措施,支持弱势群体致富,为他们提供真正公平、公正的平台,至少要保证致富机会的均等,让他们施展其聪明才智,获得应该得到的财富。如果政府允许那些既得利益集团肆无忌惮地垄断资源、“欺行霸市”,蛮横地挤压弱势群体的致富努力,使他们始终在社会底层挣扎和失望,那么,“羡富”心理就可能迅速转化为加倍的“仇富”心理,并可能用极端行为报复社会,这与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应该十分警惕。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