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来愈浓的亲情
在中学读书时候,就喜欢读朱自清。我喜欢那种似乎平淡却是蕴含丰富的文字。大概因为天生就有点小资情调,读他的《荷塘月色》,领略那淡淡的月色,青雾浮动的荷塘,田田的翠绿荷叶,柔和的诗情意境,一下子就把我整个儿迷住了,自己也不记得一连读了多少遍。
读朱自清的另一名篇《背影》,对于他表达对父亲的亲情却没有太多的感动。不就是父亲车站送他的时候“忙着照看行李”,“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再三嘱咐”“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之类的琐事吗?不就是父亲“爬上那边月台”买橘子的“背影”吗?
长大成家了,又有了孩子。偶然看到到孩子书桌上有一本《朱自清散文集》,信手翻阅,恰巧又遇《背影》。再听朱先生娓娓叙述他父亲的往事,与往日读《背影》的感受却截然不同,不由得深深沉迷其中,一种强烈的感情共鸣,使我怎么也无法抑制心湖的激荡,泪水顺着脸庞流下来,浸湿了《背影》书页。
凝视窗外,童年往事像过电影似的在眼前清晰再现。
在困难时期,家庭主妇的母亲,每天的一饭一粥都是她操心安排,辛劳操持,好吃的尽要我先吃。晚间,在灯下缝缝补补,一针一线,准备棉衣,生怕我冬天受冻。睡前,总要轻轻走到我床头,掖掖我的被褥,担心我受凉感冒......那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今日,再回顾母亲昔日的身影,就实实在在感受到母爱的暖流在心头涌动,以至不能自己。父亲在我青少年时期的印象里,是他过分的严肃和严厉,只要他认为我有了不该有的过错,就会受到重重的责骂和体罚,乃至有皮肉之苦,心中暗生许多委屈乃至“怨恨”。今日想来,天下父母哪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有道是“父爱如山”,爱至切,责至严,那严厉中实在是渗透着父亲别一种对孩子的深爱。
原来,亲情是随着自己年纪增长而日渐厚重的。
怎么同一篇《背影》,初读和再读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就有着如此巨大差异呢?那是因为我做了孩子的父亲,才更多地明白了父爱、母爱的真正蕴含?是因为我的父母亲已经离开了我,才更多体味到父爱、母爱的博大和珍贵?是因为我历练阅世多了,才更加懂得亲情、珍惜亲情的可贵?说不清。总之,越是年岁增长,越是怀念父母往昔的许多故事,也越是喜欢自己的儿孙了。
人的感情是丰富的,然而,世界上最化不开也无可替代的就是父母与儿女、儿女与父母的亲情,那是一种血肉相连之情呀。这种亲情是一个人道德感情的核心,是人性的根基。一个有浓烈亲情的人,才会衍生出爱家庭、爱朋友、爱事业、爱祖国、爱人类的博爱,人间就变得和谐、温暖。不懂得珍爱或是丢弃了亲情的人,定然是一个心田荒凉的人,一个内心冷酷的人,就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社会栋梁之材,成为一个效忠祖国的人。把祖国比作母亲,蕴含着一个人的道德本质。难怪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一下子就唱遍大江南北。
《背影》,没有高调说教的大道理,但它给我的道德和情操的影响是深刻的。春雨绵绵,无声润物。
- 上一篇:半生守望,一世情缘
- 下一篇:守着一个约定,期待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