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背后的夜宵
过去年代,演出后的夜宵印象很深,尤其物资供应紧缺的年代,演出一个晚上以后,常常会有些饥饿。有人形容瞌睡碰上枕头是最美的事,我亲身的感受是,饥肠辘辘时有米饭面条,是最美的事。
有人称夜宵为“充电”,有地方称夜宵是添油加水,更有些艺术味的,称作有“戏”、有“节目”,因规格不同分别称作“大节目”“中节目”“小节目”。演出结束以后只要有个“小节目”便心满意足,“中节目”“大节目”就更是诱人。
夜宵常有些趣事和故事。去下面演出,地方政府非常热情,请吃饭和吃夜宵。吃完后如果满意便摸着嘴巴、眉开眼笑。有时虽然不眉开眼笑,也是笑意吟吟。只有一回一副副的冰霜脸,对那“冰霜脸”的记忆颇深。
某市领导、分区政委非常热情,几天里几乎天天来剧场后台嘘寒问暖、问东问西、陪着吃饭和吃夜宵。他可不是冲“充电”来的,而是对演出人员关怀备至。
有人说,因为剧团是省级单位,代表着省里,他们怕怠慢“省里”影响不好,出于关心才格外热情。
我看着觉得有些不像。如果是真正的出于关心,招待所热水瓶里的开水常常一股恶臭,为什么提了意见也“瞎子点灯笼白费蜡”,该臭的时候照样臭。
也许招待所的人会有自己的说法。许多年后偶然遇一熟人说,是因为那招待所的工作人员,看不惯某领导接待剧团时候过分热情的缘故。可惜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真正的知道,是指哪样的热情。
我有过一次深深的体会。那是一个节日的晚餐,记不清楚是《五一节》还是《端午节》,该政委一定要特别招待“省里”去的人。饭厅摆了许多桌,桌子上还蒙上雪白的桌布。
大家发现餐厅的屏风挡着单独的一桌。这“单独”是团长、队长、组长、骨干,三级干部的单独就餐处,又是他们的平日单独的就餐和夜宵处。
不是招待主要演员和主创人员的年代。那一年“三名三高”正被监督、审查,还在“劳动”。所谓三级大概归属处、科、股吧。不知道“骨干”又属哪级,也许是再下“一层楼”,相当于公社的生产队长级吧。
这頓饭,其他人员和平日一样在餐厅就餐,“三级”则在那屏风遮挡处。开始时餐厅的这些人也并不十分在乎。哪张餐桌不是一样吃饭,有酒与没有酒的区别罢了。不料这頓节日晚餐让人吃惊得倒吸一口气。
几十年前的事,印象已经隐隐约约。记忆犹新和历历在目的是吃饭时候一片吵吵骂骂的声音,有人没吃完就走了。
更格外记得其中的一盆,堆着满满的黄豆芽,没有谁碰过,有人忽然说了一句:那么一大盆,不会是别人吃剩下集中在这大菜盆里的吧。
于是忽然有激愤者,把这盆豆芽底朝天扣在那铺着白布的饭桌上,饭桌的四面八方淌着花花绿绿的菜汤。另外一桌的同时发现,已经迈步,却突然回头把他那桌上的一个菜盆,也来个底朝天,成了汤水横溢、锦上添花。
把整盆的菜反扣在饭桌上的行为实在不好,不过还算斯文尔雅,没有那种掀桌子的行为。不过还是有人等待着餐厅的工作人员汇报以后挨“克”。
领导对这样的行为一向是严格的,稍有不爱护粮食现象也要批评。不料对这次的行为却非常宽容,当时和演出任务结束以后回到了单位,都闭口不提,悄悄的、鸦雀无声,没有谁被找去谈话或者挨批评。
那頓节日晚餐后的任务是继续装台,马上演出。
可是到了时间,屏风背后的人还没有来,群龙无首,一个个都说要等主心骨们来。等了许多时间才一个个满脸绯红、笑意盈盈,摸着嘴巴来了。
耽误开幕的时间不多。不料演出中忽然有人一声惊叫:台口的纱幕冒烟了。不知道是那些摇摇晃晃、晕晕乎乎者的失误,还是一肚子气的什么人有意惹这场意外。
幸亏及时发现,当机立断的把那“面纱”扯了下来,没酿成大的事故。
事后没有追查责任,没有像往日一样抓阶级斗争、抓阶级斗争新动向。这次例外,没有看成是阶级斗争,没有看成是阶级敌人的蓄意破坏。甚至连轻描淡写的批评也没有,就这样不了了之。
这单位是位以身作则、做人认真的领导,特点是善于做思想工作和抓阶级斗争,这次他没有上纲上线、抓阶级斗争,倒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保和谐稳定。
那位热心的政委常常亲自关心演出的准备工作,这次事故后也并没有来关心的问一句。
他常常表示关心,其实从来没有坐在或者站在舞台上、观众席里。而是坐在舞台旁边的通风口处,陪在女演员的身边。尤其是台口纱幕冒烟的这天,坐在舞台旁边的通风口处,还颇有一些打情骂俏的滋味。他一边笑呵呵的说活,一边挥舞着大巴掌,高低起落、前后左右,挥舞出他的喜怒哀乐,演示出他的激动与兴奋,然后,时不时的一个巴掌落在旁边女演员的粗腿上。
炎热的夏日,我贪图凉快,也爱来这风口沾点凉气。看着那架势便只好尽量不沾凉气的边,离得远远的。只是同情那演员,如火如荼的气候,热呼呼的一只巴掌拍在腿上,岂不如同送去了“烫手的山芋”。
后来我渐渐明白,政委安排屏风背后的夜宵是一种特殊的体贴关心。
当然,这个故事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在今天,是不算什么的。那时候可是不一样,领导时时刻刻抓紧思想教育,连男女同事一同逛街也常常被提醒,如果也学那政委不时的一个巴掌落在女演员的粗腿上,那还了得!
夜宵的故事、趣事、尴尬事有许多许多,比如粗心大意坐错了位子,占了来表示关心的领导椅子,比如占了女演员陪客的位子……比如有时候以为有“节目”,等呀、等呀,有人推想是“越晚越有利”,说明“节目”的规格不小,需要充分时间,结果却等得个肚子叽里咕噜。比如物资供应紧张年代吃多了,肚子胀得该蹲时蹲不下去,该睡了又胀得不能入眠……
还有自备夜宵的尴尬,吃饭时候多买一盒饭菜塞在被褥里保温,服务员整理房间却把它取出来,凉掉了。比如把一盒饭菜放在灯具前顺便加温,却被意外的碰撒了。还有很多,最精彩的则莫过于屏风背后的夜宵故事。
都是从前的故事,与改革开放的现在比当然不足为奇,然而有那个时代的特点。记下,供不知道过去的人多知道一些社会、历史的画页,或供一乐,不欣赏者自可撂一边去,笔者也是自娱而已。
- 上一篇:去探望春天
- 下一篇:唱起“奥勃洛摩夫”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