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还是解读文本
一篇课文若干种讲解,每个语文老师都会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课堂,教给学生。教给学生什么,最关键自然还是老师自己对课文的解读。解读越细致,对教材领悟越透彻,对所讲内容越熟悉,给学生讲起来越自信。尤其是对一些写作背景很重要,内容理解比较困难的文章,教师自身的解读更重要。教师解读文本是“以己昭昭,使人昭昭”的前提。
发现新知识,多设疑,多查资料,小到文中的字词句段,大到文章主旨、写作手法、写作背景,课前悟透了,课上才能讲得透,讲得从容,学生才容易懂。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高效便难道不是用最轻松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比较难的知识点吗?
以教学《孟子三章》为例,我谈谈备课时我的解读。
简要介绍作者孟子时,我想怎样介绍比较扣住文章主题。孔子(春秋)和孟子(战国),汉武帝时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思想有利于修身、治国,有利于统治者统治国家。《论语》和《孟子》都是语录体,但很明显后者洋洋洒洒地大篇幅地论辩。孔子讲“仁”,孟子推进到“仁政”。普通人讲学习讲修身养德,人人都可以读《论语》,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做人。而孟子更多地对统治阶层讲“仁”,让他们施行仁政,宣扬他的民本思想,很多是政论散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显然是希望君主实行仁政,这样才能够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富贵不能淫》讲什么人是真正的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个人与国家都需要有忧患意识,都需要在逆境中磨练。
讲《富贵不能淫》时,我自读时有一些疑问:景春是何人?纵横家是什么意思?景春为什么认为二人是大丈夫?孟子眼中的大丈夫是怎样的?礼与“妾妇之道”是什么关系?如何向学生解释孟子所说的“广居”“正位”“大道”就是仁、礼、义?大丈夫得志是什么意思?不得志是什么意思?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大丈夫的操守? ……带着疑问查找资料,思考如何讲解、板书,制作融学单,上课的时候便容易多了。
至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安贫乐道”、“不食嗟来之食”、”礼崩乐坏”、“仁就是恻隐之心,礼是谦让之心,义是羞恶之心”、儒家的三纲五常,等级观念的形成……在讲课的过程中就自然带过了。
解读予新,仍然是课堂教学的根本。
如果太注重自主,请问学生如何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知道这些信息?自学其能学的,讲授其不知的,新旧融合,便可自成粮仓,不至于贫穷。教师就是要明白哪些是学生可以自力更生的,哪些是要讲解的,时间如何安排,用什么方法自读,什么方法讲解。
紧扣语文要素和教、学方法来备课,终不至于跑偏。
-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守正与创新
- 下一篇:在成为之前,就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