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七)
《召公谏厉王止谤》讲的关于民主与专制的问题,人民有没有言论自由的问题。周厉王暴虐,朝野上下有人指责他。周穆公告诉他人民受不了这样暴虐的统治。周厉王没有反思自己,反而派人监视人民,发现有人指责自己就杀掉,以至于朝野上下无人再敢说话。
文中召公强调老百姓言论自由的好处。他说天子听政,公卿列士献诗、盲人献曲、史官献书、士官献箴言,大家能畅所欲言,老百姓能够传语,近臣能够尽力规划,亲戚能补查缺漏。老臣能将各种意见加以整理;人们能把心中的顾虑说出来,然后在行为上得以实施。敞开交流,能够及时发现是非,及时扬善惩恶,这样才能够给造福于民。这种民主意识应该比西方还早吧?什么时候丢掉的呢?他用的比喻也很贴切,“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可惜周厉王不听,最终被流亡。
《襄王不许请隧》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礼”至上的思想。晋文公帮助周襄王消除家患(王后狄女私通王的异母弟弟王子带,王废狄女。狄人攻周,襄王被迫逃离。晋文公攻打狄人,杀了王子带,将襄王接到都城。)襄王用四个城邑的土地酬谢晋文公。晋文公却趁此机会向襄王请求日后能使用天子葬礼,遭到了襄王的拒绝。襄王说,周先王分封土地,周天子除了按规定将方圆千里的地方作为甸服,以供祭祀、安抚百姓以及防备不测时使用之外,并没有图谋私利,唯一不同的就是“服物采章”与诸侯略有区别,以显示天子的特殊身份,与诸侯百官有着上下尊卑之分。晋文公虽然有勤王之功,但也不能将“先王的大物”用来报私德。如果晋文公坚持要用隧葬这种大礼,只有更姓改物(改朝换代)。如果还列为诸侯,那么隧葬这种大礼就不可能更改,自己绝不会改变祖先的规定。晋文公如果非要用天子之礼,可以自己去做,不必请求。可见言辞十分坚决,语气很重。我想即便是现在这种国葬礼节现在还是有讲究的,从晋文公越礼的行为,可见诸侯的野心以及周王室的衰微。
《单子知陈必亡》周定王派单襄公访问宋国,顺便经过了陈国。单襄子对陈国的观察,得出陈国必亡的结论。他说,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做到的最起码的事情:九月雨水没有了,应该修平道路,十月水干了,应该建好桥梁;草木凋零时要做好庄稼收藏;降霜时,过冬的衣服该准备好;凉风起的时候,该修缮内城、外郭、宫室。古代圣王就是这样不花钱却普遍为天下人民做好事。周制上说,在大路上等距离栽两排树,用以标记道路的远近。四郊每隔十里就有客站,站里有食物,客站有守护,都城四围有郊区、牧地,边境上有宿舍和瞭望哨兵。泽中有草,园中有树,池中有水,这些都是用来防备兵灾和饥荒。周制在外交礼节上也有讲究,外交使节到了,掌管城门的关尹报告国君,小行人要手持瑞节迎接,打扫卫生,讲究礼节,安置宾馆,照明、喂马、整车,宾至如归的感觉。
但是陈侯是个昏君,单襄子从四个方面陈述:一是不修内政,原野荒凉,废先王之教。陈国道旁无树,泽无堤岸,河流无桥梁,庄稼熟而不收。二是农业生产遭破坏,弃先王之法治。农民应该勤恳种地,官员应该各司其职,大家都有秩序地劳动。但老百姓被逼服劳役以满足陈侯享乐的要求。三是不务外交,冷落王臣,蔑先王之官。大国客人来了,国君应亲自接待,而陈国连一般的接待人员都没到。四是君臣荒淫,犯先王之令。陈侯抛弃正式的妻妾,行为混乱。他是周室后代,却抛弃正式礼服而戴楚国式样的帽子外出。
所以,后来陈侯被夏征舒杀死,楚庄王占领了陈国,这是必然的结果。
- 上一篇:婺源三日游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