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养气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解释说“文者气之所形”,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就是说孟子的文章内容深厚广博,论证气势磅礴,这种气势与孟子内在的“浩然之气”相称。
苏辙说司马迁身上也有这种气,“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这种气充斥在内心,外溢于容貌,流露在言语,可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读到,由内而外,体现在这人身上。那么,这种“气”究竟指什么?它似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苏辙以自身的经历谈如何养“气”。第一要读书。他从小读了很多书,了解古人的故事和思想,但只读百书太陈旧,不足以激发志气。第二,他决定放下书本,去游名山大川,看历史古迹,进皇城宫阙长见识。第三,要拜访名人。他在京城认识欧阳修和他的学生,与他们交谈,读他们的文章;写信希望认识韩太尉,想听听他的教诲。综上所述,不断学习,增长见识,可以养气。我想这“气”大概是一种气场,靠着才华和见识建立起的自信。
孟子所谓的“浩然之气”本义是不是这个,我有点怀疑。从孟子的文章看,《富贵不能淫》讲大丈夫注重仁礼义,并且矢志不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从他笔下的大丈夫身上就感受到一种浩然之气,是对儒家仁礼义的坚守。《鱼我所欲也》,孟子更是阐述舍生取义的思想,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这是一种浩然正气。正义之人理直气壮,凛然如亭亭山上松,不畏严寒,不畏瑟瑟谷中风。所以孟子所讲的气应该与苏辙所讲的气有所不同。
我想,两者虽不同,但或许不相冲突。
苏辙读孟子和司马迁的文章,说他们会把“气”流露在文章里。文章的气大概是指作者的态度,文章的主旨。好文章宣扬正义,有一股正气,其思想振聋发聩,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读之可力抗千斤鼎。其文语言流畅奔放,一泻千里,势不可挡,读之亦可荡气回肠。
那么,能不能理解为有了这种正气的人往往就自信了?而这种正气的养成需要我们多读书,多了解世界,多与优秀的人交往。这样看来苏辙的理解就通了。
我们常说的“挫其锐气”,锐气是什么?“锐气”指尖锐的评判、固执的见解、强烈的主张、攻击的念头。一个人过于自信以至于自负,进而趾高气昂。这种锐气是认知不足、狭隘自我养成的,不能与浩然正气相提并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家建议我们自我反思,通过不评判的觉察,使之自然软化、消融那锐气。平和、包容是一种大气。
如此看来,养什么样的气,如何养气变得清晰起来。希望养我正气、底气,因有正义而笃定,因为博知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