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他共情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人性终归是可研究的,比如说欲望、情感,比如说善恶,古往今来都会有。但想和历史人物感同身受,真的很难。
方孝孺,建文帝朱允炆的亲信大臣,主张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方孝孺拒绝为其起草登基诏书,直言“燕贼篡位”,触怒朱棣。朱棣为震慑江南士大夫、巩固皇权,下令诛杀方孝孺及其家族、门生,史称“诛十族”。
“如果换作我,我会怎么做?”如果我是朱棣,我会不会因为方孝儒不肯写诏书杀其十族?如果我是方孝儒,会不会宁死也不屈从?
老实说,按照我的性格,我一定也会因朱棣篡夺王位、屠杀亲人愤怒。然而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的时候,听了朱棣说这是朱家内部的事情,而且如果不写就会危及到亲人、老师和门生性命的时候,我想我会屈从,明哲保身。但是方孝儒没有这么做,于是我陷入了不理解的困惑:他在坚守什么,害得亲人和朋友失去性命?我试图去理解他的行为动机。
读一读方孝儒《深虑论》和《豫让论》,他说君主要深虑,要防备被忽略的事,防备那些不值得怀疑的事情。他批评豫让没有早一点为君主谋划,但肯定豫让的忠诚。他简直就是明代的贾谊,忠诚且有才华,我想朱允炆一定很器重尊敬他。
可为什么年轻的朱允炆没有及早防备他的叔叔,还是做得过于明显导致朱棣不满?不知道。隔山观火,我们很难知道火起的具体原因。而方孝孺,又怎能从历史的漩涡里跳出来,看清自己正在漩涡里受到潮流的挟持?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形成的价值观在他心里根深蒂固,旁观者很难评论,也不该评论,只有情感上的共鸣。那时那刻他就做了那样的决定,那是他的选择,或许也是天意。
方孝儒,会不会是名字惹的祸?或许父母给他起名时,就寄寓过高,使他深深笃信“孝”和“儒”。儒家以“礼”来维护王权,所谓的礼就是等级,君臣父子有序,不可僭越。我相信方孝儒骨子里深受儒家礼义思想的影响,他视朱允炆为知己,把朱棣看成一个不仁不义的小人。他怒斥朱棣,宁死也不愿违背自己内心去写诏书。他一定怒目圆睁,破口大骂,激愤到极点。他的顽固激怒了朱棣,于是这个人也变得疯狂起来,他一定要震慑住此人。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出现了:邪恶至极,不可理喻;大义凛然,亦不可理喻。
所谓的大义却支撑着他不惜牺牲生命,后世之人唏嘘感叹。当事之人慷慨激昂,身在其中,如在鼎沸,热血翻腾,怒发冲冠,死士的气节,不可估量。是那一刻的激情漫溢,还是根植在内心的信仰,做人的准则?孟子说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在方孝儒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就是那个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人。
我是赞他吗?不是。我只是在试图理解一个人,理解他的情绪,理解他的选择。我更希望他能学一学箕子,学一学张良,忍一忍。
- 上一篇:蚂蚁爬树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