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文学网-中国纯文学经典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频道 > 悠悠我思 > 规矩太多的教育只出奴才难出创新人才

规矩太多的教育只出奴才难出创新人才

 

作者:褦襶子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1-08-05 阅读:
摘要:独狼吃肉,众狗吃屎!规矩与创新交集不多!唯一的交集就是道德与法律底线!近日看了一个电视连续剧《解密》,剧中有一个情节

独狼吃肉,众狗吃屎!规矩与创新交集不多!唯一的交集就是道德与法律底线!

近日看了一个电视连续剧《解密》,剧中有一个情节,数学天才容金珍,自幼因病生活自理能力低于正常人的水平,在被某保密单位录用破解当时关乎谍报系统安危的超级摩尔斯密码“紫密”过程中,完全沉浸在思维的海洋,旁若无人地在办公室把演算纸丢满地,常常趴在地上计算,对于本办公室的同仁的反感,置若罔闻。于是惹起“公愤”,被大家强烈要求开除。一些所谓资深破译大手,甚至以辞职相要挟。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实现实生活中,此类现象比较普遍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行各业。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精神活动追求极限时,那么他的日常生活能力往往低于常人。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丁点进步都无异于是对极限的挑战。所以世界著名高科技企业,对于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几乎囊括了其个人与家人的所有生活需要。美国微软公司的待遇在世界同类企业中不是最高的,可是许多世界顶级的高科技公司想挖微软公司的人才很难。因为微软公司的工薪待遇虽然不是最高的,对于科技人才的福利保障待遇却是世界其他企业所无法与之比肩的。雇员及其家人的所有生活问题,对,所有生活问题,微软公司几乎都代劳了。就是雇员的父母换个肾,也用不着雇员出面来解决。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管理逻辑。而我们今天的管理理念,还停留在“革命”层面,即不给待遇,甚至对于从事高脑力工作的职员一边虐心,一边强迫其出工作成果。即要让马儿跑得快,又不想给马儿吃草。追求的是“奴才与人才”的高度统一。

改革开放之初,世界一些著名学者就曾经有过观点,只要中国大陆将管理水平提高到世界平均程度,即便生产技术没有显著提高,生产力水平也将大幅度攀升。

这个世界古今中外,出顶级精神成果的人,日常生活能力几乎都明显低于正常人。该剧的主角容金珍,驰骋于数学原野,徜徉于数学海洋时,进入了完全忘我的境界,时而趴地上计算,时而在墙上计算,时而在巨石上计算,在那个没有计算机的时代,常常置身于演算纸堆里。这正是追求精神世界境界的执着,可是在我们的社会却常常被排斥。认为这种人是傻子!其实许多人类重大的精神成果,都是被世人当作傻子的人创造的。

一个文明的社会,不会常常树立什么高尚的楷模,而是奉行底线道德。人类的所有创新,都源于精神的创新。所以一个大学想成为出创新人才的摇篮,就不能给师生强行设置太多的规矩。

我们的教育特别爱在两个层面上评比,一个评比学生,使学生内心受挫折,其实是对学生有极大的摧残。除了学生评比之外,我们还有教师的评比,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样板国——芬兰。芬兰从来不对教师进行评比,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评比就要制定原则和标准,而定了标准以后一定就会败坏教师的心性,教师们就会总想着,“我怎样才会成为优秀”?这就麻烦了。真正的有创造性的教育,只有两条:“严把教师入职关与对教师充分信任”。社会需要的不是规定教师需要给学生讲什么,而是须要为教师提供自由的信息选择途径。离开自由的信息选择途径,教育就只能培养奴才,培养不出创新人才。

教师教的好坏自己良心明白,对于学生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开发学生的人性,以人性塑造学生的灵魂。绝对不是在某些单项标准上“对学生负责”。教育这个行业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谁是良好谁是优秀。从人性的角度,一个愚笨的孩子与一个聪明的孩子灵魂是平等的。教师的职业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们的精神潜力。

时下我们的社会许多大学,还奉行什么规范化管理模式。精神活动的管理,怎么规范?一旦精神活动被规模化管理了,精神的创新能力也就被扼杀了。一个好的学校,教师只要不离岗(教师不缺课、班主任在学生在校期间不离校)就不应该对其执教活动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一个学校考勤,不是考查老师们岗位活动,而是考查老师们是否坐班,那这个学校基本就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学校。

许多国内名牌大学,师生住宿、饮食、上课时间、科研活动都整齐划一,看似中规中矩,其实恰恰是最糟糕的大学管理模式。大学的管理,只要追求底线道德,恪守法律底线,规矩越少才越有利于出人才。世界许多科技发达的国家,从中学起就开始实行走班制,学生什么时间,学什么科目,学多长时间,都可以自由选择。这种教育模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仍然整齐划一。学生到了高中,还要严格按课表上课,对于所学科目,无论有兴趣与否,均无自主选择权力。被动学习的结果就是造就了大量厌学弃学的孩子,不仅构成对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的巨大挥霍,也构成对于孩子生命的巨大浪费。

中国大陆的中等教育,应该学习消化世界许多科技发达国家的“走班制”教学。在初中,为了给学生打下现代文明社会必备的生活文化基础,应该普遍降低除母语外的所有设置课程的难度,让学生能够轻松获得现代社会的生活必备知识。然后对于除母语外的所有科目,增加选学内容,任凭学生作兴趣选择。老师与家长只可以给孩子提供对应未来生活取向的参考意见,不能强制孩子选择备选科目。初一年级、初二年级上学期(也就是现在的七年级与八年级上学期)作为学生必修课学习阶段,实行班级制教学,初二下学期开始,学生开始进行“走班制”学习,原班主任继续作为原班学生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与生活指导。届时该年段,再不以班级为单位上课,而是科目为类别上课,每天每个教室上一科,学生自主选择上哪科。所有初中设置的科目都必须三年全程授课。学生中考,设母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测试,“文综”与“理综”设置必做题与选做题两部分。选做题分数不计入中考分数,不作为高中录取凭据。只作为学生高中阶段课程选择的参考。

高中阶段,全程实行“走班制”。每个年段,均按科目设置课堂,每天所有高中设置的科目都有老师授课。这种课堂的授课内容分三部分,基础、拔高、大学预科三个程度。所有科目三个程次课表要错落,便于学生选择,避免学生选课冲突。大学预科实行全国统考,统考成绩充抵学生大学里的相应科目的学分。高中不设班主任,但学生须自主选择本校老师为导师(每个老师指导学生数额实行最高限量,以求保证质量)。所有的一线任课老师,都有权力出任学生的导师。国家财政通过学校根据教师所指导的学生数量给予老师相应的补贴。补贴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常规工作津贴,每月随工资发放。第二部分要在学生毕业后,根据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情况发放。所有中学生的导师,终身记录学生档案。学生就业登记,创业的工商注册,都必须填写中学里的导师,并得到导师的确认或间接通过此前导师确认印证,或通过国家教师业绩网站查证。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设置教师业绩记录网站。所有被确立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师生关系,均要公示在该网站,公开供社会查询。导师与学生确立终身精神互动关系,导师有义务对学生的毕业后生活、工作提出建议,为学生解惑。

“走班制”会带来许多相应的实际教育问题。可是若不走出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窠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大陆的教育永远与创新绝缘。“走班制”须要中考与高考的配合。除中考设母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测试外,高考实行“母语(40%)+文综或理综(40%)+文综或理综(20%)”进行选拔,所选择专业属于文科的除考“文科综合”外,还要考核“理科综合”,所选择专业属于理科的除考核“理科综合”外,还要考核“文科综合”。理科专业的“理综”成绩占高考总分的40%,“文综”成绩占20%。文科专业的“文综”成绩占高考总分的40%,“理综”占高考部分的20%。现代社会,所有学科领域都不再是独立的,任何领域的知识死角,都将极大地限制其本专业的发展潜力。但为了避免几十年来“大一统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取向形成的端端,文科专业的理科知识考核与理科专业的文科知识考核难度都不易太高,所占高考总分的比重不应该高于20%左右。

人类所有文化发达的社会,无不都是文化多元的社会。而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绝不是整齐划一的教育所能延续的。虽然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可规矩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一个社会举手触禁,那一定是与文明背道而驰。如果一个学校规矩太多,那恐怕出奴才机率要比出人才的机率要高。至于出创新型人才,那就必须与规矩保持距离。因为灵魂被固化,人类的认识将永远被囿于陈规陋俗中。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