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书信”申遗
初二班上了一节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题课。我们讲到“二十四节气”、“端午节”、戏曲甚至方言都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人们开始重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不愿意眼睁睁看着它们消失,所以呼吁全世界的人们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对青少年就进行教育。我网上查了一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区分。我们大丰的麦秆剪贴、瓷刻、施耐庵与《水浒》传说是省级的。
但是这两天我突发奇想,不知道有没有人为“手写书信”申遗,因为我觉得这种形式的通信方式正在逐渐消失,曾经热门的邮局功能也在退化。而且这要是论级别的话应该是世界级的,全世界大概都在面临这个问题吧!在手机上搜索了一下,果然有人申遗,却只是为某一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的书信申遗。日本为“神风特工队”的家书申遗被世人讨伐,没能成功。中国的侨批档案却申遗成功,因为它保留了中国数千年独特的书信形式与风格,是正在消失的人类记忆载体。书信是侨批档案中的一种形式,其它还有各种票据之类的东西,所以这不是单纯的为“手写书信”申遗。
我觉得应该给“手写书信”这种通信形式申遗了,不带任何政治因素。因为它曾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联络亲情、增进友情、收获爱情,给人们许多美好的回忆;而它正在渐渐消失。
在我的记忆里,书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初中教材中就有《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傅雷家书》。杜甫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春波的《一封家书》让我们明白:历史长河中,书信曾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给人们浓浓的情感体验。不仅如此,相当多的书信公开之后成为经典,给人教育启迪,如《诫子书》《傅雷家书》……或是经典美文,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或表达真挚情感,如《湘行散记》就是沈从文夫妇之间感人的情书嘛。
我小时候一个人出远门,妈妈让我写信报平安,十一岁那年我第一次写信。后来妈妈经常让我替她写信寄给远方的二姨,至今我还记得那时字斟句酌,反复修改的过程,还记得二姨和二姨爸对我写的书信的评价,这远比老师布置的作文有趣得多。
如今因为电脑,因特网的普及,书信逐渐被其它通信方式取代,QQ、微信、连打字都不需要,直接视频,手写书信几乎要绝迹,我甚至怀疑再过若干年连笔都要被淘汰了。
现在的学生连书信格式都不会,尽管在低年级某本教材上有,老师也教过,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实战演练,没有真正的感悟理解,怎么能理解“见字如面”的感觉?正如戏曲进校园一样,书信同样应该得到继承和保护。如此瞎叨叨,不敢确定别人是否和我有同感,只是对它的消失表示遗憾,希望现在的孩子即使使用电脑,也不要忘了书信这种文体。
- 上一篇:忘记“别人家的孩子”
- 下一篇:爱上五月的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