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是怎样成就的
1994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到他出生地的沈阳,指挥辽宁交响乐团上演《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其间一个细节告诉人们,这位指挥家是怎样成为一个大师的。(9.24日《文汇报》)
小泽征尔一丝不苟,毫不留情的认真,成就了他的大师地位。他在听了辽宁交响乐团演奏之后,一点不考虑这个异国乐团的情面:“怎么会这样?这样的乐团怎么去演出?”其后,大概因了他与沈阳的渊源关系,他没有拂袖而去,也没有怒斥这个乐团水平的不堪,却是一丝不苟地进行个人演奏过关训练,一次没过头,两次、三次.....直至他满意。
相传小泽征尔在二泉前,是跪着凝听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那是他为了用心灵去领略一支神圣乐曲才跪着的。在指挥辽宁交响乐团排练的过程中,每天6个小时的训练,小泽征尔实在太疲倦了,但他不是压缩训练时间,他先是蹲在地板上指挥,后来干脆跪在地板上指挥。这样的跪,那就是他一丝不苟的认真了。
像许多大师级的学者一样,小泽征尔甘于寂寞、勤于积累,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清晨四点就开始读书、读谱。他也自诩,“我是世界上起床最早的人之一”。
其实,所有能够成就为真正大师的学者,无不是这么个德性。回眸今日尘世,大凡出过两本书就喜欢人前人后叫他“大师”的人,或是总是喜欢向人前挤,生怕出不了镜头,对于有人呼之为“大师”而欣然应诺的人,他们无不是重浮名而不务潜修、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之徒,绝然不是真正的大师。
笔者敬重于丹,她家学熏陶、古文修养深厚,记忆力极强,口若悬河,几乎就是出口成章。加之她丰富的表情再配之以生动的手势,使她在“百家讲坛”一露面就迷住了广大听众。笔者以为,她具有国学大师的潜质。然而,或是因为她本身的因素,或是因为她已经身不由己,她开始频频出现在公共视线,频频出现在电视镜头前。而一个大师级的学问家,确实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清静,需要静坐书斋去大量读书、去深刻思考。不在乎别人的掌声,不在乎别人的欣赏,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钱钟书先生有“三不愿”,不愿见不三不四的人,不愿听不痛不痒的话,不愿花不明不白的钱。其核心就是他不愿让世俗干扰他的时间和心境。目前的于丹,大概已经是电话不停,聘约不断,如此频繁的应付,她哪里还会有更多时间安下心来去做学问?当于丹在观众面前已经混得透熟,当于丹已经等同于一个说书卖艺的艺人,当于丹说话已经让观众听得不耐烦的时候,于丹还有什么呢?只有无可奈何花落去吧。
以笔者的孤陋寡闻,还没听说过有速成大师的捷径。成就大师是有他特有的、不可替代的历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