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2];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3];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4]。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5];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6];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7]。情之于性视其品[8]。
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9];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10];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11]。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叔鱼之生也,其母视之,知其必以贿死[12];杨食我之生也,叔向之母闻其号也,知必灭其宗[13];越椒之生也,子文以为大戚,知若敖氏之鬼不食也[14]。人之性果善乎?后稷之生也,其母无灾,其始匍匐也,则岐岐然、嶷嶷然[15];文王之在母也,母不忧,既生也,傅不勤,既学也,师不烦[16]。人之性果恶乎?尧之朱、舜之均、文王之管蔡,习非不善也,而卒为奸[17];瞽瞍之舜、鲧之禹,习非不恶也,而卒为圣[18]。人之性善恶果混乎?故曰:三子之言性也,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曰:然则性之上下者,其终不可移乎?曰:上之性,就学而易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其品则孔子谓不移也[19]。
曰:今之言性者异于此,何也?曰: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杂佛老而言也者,奚言而不异!
注释:
[1]《原性》选自《韩昌黎集》卷一。一般认为它与《原道》等为同一时期的作品。
[2]意为上品之性以仁为主导,而践行礼、信、义、智。
[3]意为中品之性在仁上有时多,有时少,而在其他四个方面不免相混杂。
[4]意为下品之性在仁、礼、信、义、智五个方面都有悖谬处。
[5]动而处其中:动情但恰到好处,无有过甚或不及之处。
[6]意为中品之性于情,时有过头的地方,也有不及的地方,却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
[7]意为下品之性于情,有的没有,有的过头,只是任性肆意而为。
[8]意为情之品格视性之品格的高下而定,性善则情善。
[9]孟子认为人生之初性善。《孟子·告子下》:“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10]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11]扬雄认为人性善恶相混杂。《法言·修身》:“人之性也善恶相混。”
[12]《国语·晋语》:“叔鱼生,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厌,必以贿死。'”后来叔鱼果然由于贿赂被杀。
[13]杨食我: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肸(字叔向)之子,其事见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即杨食我)始生,子容之母走谒诸姑, 姑视之,及堂,闻其声而还,曰:‘是豺狼之声也,狼子野心,非是莫丧羊舌氏矣。'遂弗观。“杨食我后助叛为乱,族灭。
[14]越椒:春秋时楚国的令尹,事见《左传》宣公四年:“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蓄乎?’子良不可。子文以为慼。及将死,聚其族曰:‘椒也执政,乃速行矣,勿及于难!’且泣曰: ‘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后越椒为楚所杀,遂灭若敖氏。
[15]后稷:周之先祖,后为舜的农官。传说后稷生时,其母很快乐,没有痛苦。刚生下来就能匍匐,坚实站立。事见《诗经·生民》。歧歧、嶷嶷, 形容挺拔坚实。
[16]文王:名昌,周的创立者。文王事见《国语·晋语》。傅,保姆。 不动,言不必操劳。
[17]朱:丹朱。尧之子,不肖,尧于是将天下交给了舜。均:商均, 舜之子,不肖,舜于是将天下交给了禹。事皆见《史记·五帝本纪》。管蔡即叔鲜、叔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伐纣,二人封于管蔡。成王立,周公辅政,管蔡叛乱,周公讨平之。事见《史记?周本纪》。
[18]瞽叟:舜之父,不贤。舜母死,瞽叟另娶,生子象。瞽叟爱后妻子, 常欲杀舜。事见《史记·五帝本纪》。鲧:禹之父。尧用鲧治水,无功, 舜诛鲧于羽山,事见《史记·夏本纪》。
[19]谓人性之品就是孔子所认为的不可改变。《论语·阳货》:“子日:'惟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人性,是与生俱来的;情感,是后天和外物接触而产生的。人性的品级有三种,人用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方面;情感的品级有三种,人用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有人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回答说:人性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上品人性,就是纯粹的善罢了;中品人性,可引导它变为上品或下品;下品人性,纯粹的恶罢了。人用来表现本性的有五个方面:仁、礼、信、义、智。性为上品的人,以一德为主,兼通其它四德。性为中品的人,对某一德或是不足,或是有些违背,其它四德也混杂不纯。性为下品的人,对一德完全违背,其它四德也不合。人性对于情感的影响要看品级。情感的品级有上品、中品、下品三种,人用来表现情感的有七种形态:喜、怒、哀、惧、爱、恶、欲。上品的情感,对七种情感都能控制得恰当合适。中品的情感,对于七情有超出一般的情况,也有缺失的,但主观意图还是要适当合中的。下品的情感,要么没有要么过度,都是直接率性而行。情感对于人性的影响也要看品级。
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汉代扬雄提出性善恶相混论。那些认为人性最初善良后来变为邪恶的说法,和认为人性最初邪恶后来变为善良的说法,以及认为人性开始善恶混杂后来分辨出善良和邪恶的说法,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叔鱼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看见他的面貌,就知道他将来必定因为受贿而死。杨食我出生的'时候,叔向的母亲听见他的哭号,就知道一定会因为他而灭掉宗族。越椒出生时,子文很伤心,知道若敖氏的祖先不再享有祭祀。人的本性果真是善良的吗?后稷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没有遭遇灾殃。后稷刚会爬行的时候,就表现出聪颖早慧的倾向。周文王在母亲怀孕期间不曾让母亲担忧;出生后,不让王傅操劳;从师学习,不惹先生烦恼。人的本性果真是邪恶的吗?尧的儿子丹朱,舜的儿子商均,文王的儿子管叔蔡叔,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好,然而最终变成恶人。瞽瞍的儿子舜,鲧的儿子禹,学习的环境不是不坏,然而最终成为圣人。人的本性果真是善恶相混杂吗?所以说这三个人谈论人性,都是提到中品却遗漏了上下二品,得到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失掉另外两个方面。
有人说:这样说来,那么上品人性和下品人性,难道最终不能改变吗?回答说:上品人性,从事学习就会越发聪明;下品人性,畏惧权威就会减少罪过。因此上品可教导,下品可约束。这两种品级,就是孔子所说的不能改变。
有人又问:当今社会人们谈论人性和你的观点不同,为什么呢?回答说:今人的观点,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夹杂佛家、道家的观点来谈论,怎么会没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