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文学网-中国纯文学经典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散文频道 > 随笔小记 > 少年校园同性恋

少年校园同性恋

 

作者:褦襶子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2-11-28 阅读:
摘要:曾几何时,中学生早恋是从事中学班主任工作的老师最棘手的工作之一,可不知从何时起,早恋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性恋这种西方

曾几何时,中学生早恋是从事中学班主任工作的老师最棘手的工作之一,可不知从何时起,早恋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性恋这种西方“富贵”病开始悄然进入中国校园。而且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现在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但足以引起从事基础教育的业届同仁高度重视。尽管现在关于同性恋法律方面的问题还存在诸多争议,可是从人类繁衍的角度,这确系一种病态心理。可能有些人站在“时代的高度”反对这种观点,但是请注意地球文明是靠人类异性婚姻得以延续的。同性恋在成年人是否应该禁止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可在于青少年绝对不值得推崇,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否定。  

同性恋少年,大多属于心理存在较大障碍的孩子。虽然他们大胆尝试这种洋情感方式,可是敢于公开自己同性恋关系的,仍极其少见。部分案例存在,外界物议导致当事孩子离家出走,轻生的现象。所以本文只就解决同性恋问题的措施与方法发表点滴浅见。写此文时,除收集本校本地的同性恋案例外,还由网友提供了数省的部分校园同性恋案例,只是提供这些案例同仁与网友,基于职业操守,拒绝提供案例当事孩子的具体信息,只是按着作者的要求提供了诸如年龄段,性别,父母是否离异,与何监护人共同生活,生活地域是城镇还是乡村,案例发现的时间等部分信息。本文的一些规律就是基于这些案例分析所得,因为地域分布局限,所得出的规律难免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校园少年同性恋的确已经在我们的社会萌芽,并呈渐趋增多的趋势。  

改善青少年性爱观对于所有国内业届同仁均系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从人性的视角入手,对同性恋产生的根源、条件以及校园同性恋与未来成年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浅析,明晰了同性恋的危害与预防措施。  

一、要改善青少年的性爱观,首先应该着眼于青春期教育,而青春期教育绝不能只在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才开始。  

缺乏正确的性爱观教育,是滋生同性恋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曾经写过一篇网文《青春期教育的时间阈》,阐述了青春期教育的前瞻性。提出青春期教育应该纳入学前教育范畴,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孩子未来病态同性恋心理形成也应该从学前教育入手。  

孩子在四岁左右,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潜意识就已经形成。这些潜意识将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在孩子四五岁时,对孩子进行浅显的青春期性生理知识教育,可以规避进入青少年时期性生理对青春期教育效果的干扰。其实孩子的潜在性意识就是在这个年龄段形成的。爸爸妈妈如何相处,就是孩子将来长大后,性爱观的取向。  

二、学前的家庭教育与社会幼儿教育的缺陷也是青少年同性恋心理形成的一个潜在诱因。  

据作者观察分析,同性恋现象在当下社会呈上升趋势,虽有社会发展与西方文明传入的影响,可说明学前的家庭教育与社会幼儿教育的观念也亟待改善。  

1.家庭教育。由于社会高速发展,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承担者的父亲,社会活动巨增。陪伴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对孩子影响也越来越小。许多孩子都是在母亲的陪伴下成长的。这对孩子的健康心理形成,是无法弥补的缺陷。  

为人父者,家庭经济来源绝对不是其唯一使命。否则,这父亲当得也太容易了。国人常常误以为教育就是耳提面命,殊不知陪伴也是教育。父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  

男孩子如何做一个男人,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父亲的影响。所以民间有为女选夫,要看女婿的父亲。父亲的品质,或多或少都会在其儿子的身上找到影子。而学校教育只是把男孩子从父亲身上感受到的男人品质清晰化,具体化,丰富化。可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男孩子在母亲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长大,为此阴柔有余,刚毅不足。男人的血性,已经在时下的男孩子身上不容易看到了。意志品质薄弱,是当今中小学男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孩子的心理压力,因为性格懦弱不能可控地宣泄。长期积郁,极易导致孩子的病态心理,这是目前青少年极端恶性行为的潜在诱因。学校教育中,可通过倡导挑战极限,以极限意识强化学生自觉砥砺的愿望,起到磨练意志的效果。使男孩子在性生理成熟过程中,形成显著的性心理特征。  

尽管青少年学生打仗不是种好的品质,体现男孩子血性也不只有暴力,但近年来校园学生打仗现象的销声匿迹,确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出当今男孩子心理品质的微妙变化。  

这里绝对不是提倡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会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发展的。父亲向孩子展示男人血性的方式很多,比方说家庭生活遇到什么难处父亲要挺身而出,挑战极限是体现男人血性的主要方式。这种影响对于孩子形成刚毅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女孩子,父亲的影响更是不可或缺。而中国社会父亲往往忽略对于女儿的陪伴,女儿大多是在母亲身边长大,父亲给女儿的多系物质上的满足。  

孩子从一出生就会与母亲交流。母亲把孩子抱在怀里哺乳,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生命所需要的食物,这也是一种交流。而这个阶段父亲抱女儿的机会很少,常常只是象征性抱一会。可是孩子到四岁左右,父亲抱女儿就非常必要了。让女儿骑在父亲的肩头,酕醄在父亲怀里,感受父亲有力的臂膀,会让女儿增强安全感。在潜意识里感受男人的伟岸,会影响女孩子未来的择偶取向。  

父亲在女儿面前,要礼遇母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常常是身教。父母无论有多大的分歧,都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丧失理智地争吵。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都具有完美的修养,可是为孩子,所有父母都应该努力展示给孩子健康的夫妻关系,因为这会影响孩子未来成年后的婚姻观和个人家庭生活质量。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营养”。据个案调查,同性恋的孩子有相当部分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和谐,滋生对异性的恐惧感所致。这种影响对于女孩子尤为严重。女孩子对家庭暴力的恐惧感相对要高于男孩子,此恐惧感在西方“新性理念”的作用下,极易导致孩子们追赶时髦,滋生同性恋心理。  

母亲要时常在丈夫与女儿面前,渲染自己的幸福感。尽管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幸福感也在衰减,可是为了给女儿以憧憬未来的信念,父母在提高修养,和谐家庭关系的同时,母亲很有必要给女儿演示一下健康家庭里女主人的幸福感受。这种心理暗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观。  

2.幼儿教育。目前中国大陆的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幼儿教育亟待完善。欧美一些国家早已经注意到幼儿教育中的性别影响,对于幼儿教师的男女比例有指导性或者强制性规定。而我们的幼儿教师几乎还清一色为女性。社会也普遍不太愿意接受男性幼儿教师。教育管理部门与教育科研部门对幼儿教育的理念也缺乏必要的舆论指导,幼教尚没有引起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一些公办幼儿园和大企业有规模的幼儿园虽然有男幼儿教师,可是多半从事一些幼教的辅助工作。从事一线幼教的极少。  

性心理的教育,应该注意生理反应与心理成熟之间的相互干扰。因此促进性心理成熟的性生理知识教育,从学前的3~5岁开始较为适宜(之所以不在小学阶段进行是考虑世俗观念的干扰)。但这个年龄段主要是以家庭影响与幼教中常识性普及为主。如此就可以实现有效地错峰,让性生理常识的教育,避开中学生性生理敏感的高峰。使中学阶段的孩子因对性生理知识新鲜感的衰减,而内心相对较平静地接受青春期教育,进而在初三年龄段与高中三年里较理性地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瑞典这方面的教育就很有前瞻性。多年前有民间文化机构曾经引进瑞典青少年性教育的模式,可是在相关部门审查视频教育片时被武断地否决了,认为不适合中国国情。教育重在效果,使用什么方法,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决定的。中国的国情应该不排斥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  

幼教阶段,用动画视频对3~5的孩子进行性生理知识的教育,可以避开小学阶段孩子家长们的世俗观念干扰,也可以避开中学阶段孩子性生理发育导致的性亢奋。目前,幼儿阶段的性教育最大的障碍是家长们性观念的普遍愚昧。而我们的幼儿教育并非义务教育,缺乏强制性。即便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缺乏有效监督的公办教育也无法保证许多先进教育理念的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受传统观念与地方责任目标影响,监督也常常是流于形式。  

3.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中,过度强调男女形式上的平等。男女平等这种成年人之间的抽象概念,小学阶段的孩子是不易理解的,反而容易使学生误解男女平等的实质。小学高年级普遍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男同学攀比女同学,强求与女同学在校内活动中形式上的一致现象。这种现象到中学阶段,已反映为学生们的普遍行为。  

成人教育的缺失与性别教育的滞后,使孩子们无法准确定位自己在现实生活里的性别角色与责任。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男孩子,如何做一个女孩子。成长丧失了性别取向,为中学阶段滋生同性恋病态心理埋下了隐患。  

我们的基础教育,严重违背基础教育的属性。受应试教育左右的淘汰式基础教育,已经使我们的社会人才结构失衡,劳动力结构失衡,工业文明发展的后劲被大大削弱。应试教育既然是时下无法改变的现实,那么就应该发挥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中考、高考中增加国家强制落实的新知识考核,这种考核的作用会影响到孩子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影响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宣传教育效果比,往往事倍功半。  

幼儿教育看似离中等教育比较遥远,可却是我们今天许多中等教育中问题的源头。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头重脚轻,忽视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已经动摇了我们整个教育体系的根基。淘汰教育从小学就已经开始了,孩子们依据学习成绩开始产生显著分化,成长的自信心在童年就遭受到重创。澳大利亚、日本就非常重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从事这个学段教育的老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文凭),相反在其他形式的教育中,只要你对所任教的领域有所专长,就可以胜任工作。反观我们的教育,幼儿师范、中等师范虽然都升级为大专,可教学质量与毕业生素质却骤降,无法胜任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任务。这种缺陷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是形成青少年同性恋病态心理的又一潜在因素。  

若想系统地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同性恋等病态心理的教育问题,必须要建立完备的师范体系,并提高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待遇。教师也是人,那种认为只有淡泊名利的教师才是好教师的理念,是有悖人性的。病态心理的教师,焉能不出现病态心理的学生。教育要脚踏实,教师也是可以在信仰中追逐名利的。  

所谓在信仰中追求名利,就是名利要有底线。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一个老师想当个名师,想被社会认同,被社会关注,这不但没有错,还会成为工作的有效动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假,可这不是荣誉,只是一种职业,充其量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谋生职业。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可是对教师的“要求”却还停留在三十年前的水平。教师的心理问题解决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又如何解决?  

塑造人的灵魂,是一种既有难度又有强度的工作,非“全神贯注”不足以胜任。可作一个“克尽职守”的老师,那点尚不如民国教师的收入,根本无力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若非淡化自己的良知,淡化自己的人性,根本做不到“全神贯注”。让广大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背负如此沉重的十字架,去解决日趋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只能是种主观上的意淫。作为孩子日常校内学习生活监护人的班主任,牺牲精神还是很必要的。可是靠牺牲精神来维持的教育,是绝对难以长久的。所以教育投入的不足,影响广大教师的心理,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  

同性恋的病态心理,就青少年而言,是种完全背离人类主流文明的精神问题。尽管现在对于同性恋是否属于精神疾病存在重大分歧,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同性恋的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甚或两个家庭,无异是种灾难。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无法完全用金钱来解决的。  

解决同性恋孩子的心理问题首先需要情感滋润,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加倍的呵护,而这些都需要相当大的精力。教育这样一个的孩子的工作量远远超出管理教育一个五十人左右的正常中学生班级的工作量。此类孩子心理非常敏感,如果由其他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其本能的戒心会使其难以有效地配合。所以中小学的班主任老师光有牺牲精神还不够,还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专业培训。  

二十多年前作者就倡导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班主任是青少年成长的心灵导师,工作一但失误往往没有有效的纠偏机会。所以班主任不经培训就上岗,往轻了说是对教育事业不负责任,往重了说是良知存在缺陷。有什么能比贻误人家孩子一生责任更大呢!  

班主任培养,目前比较普遍的就是拿着学生练手,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常常需要牺牲许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才能成长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而更多还是长期班主任工作未能形成专业的班主任工作技能,那真可谓一个“误人子弟没商量”。  

做人的工作没有公式可套用,即使经过专业培训,仍然需要一个完整周期(小学六年、中学三年)的实习,所以需要由有经验的班主任传帮带,因此中小学很有必要设置副班主任。没有十年班主任工作经历的不应该晋升高级职称。同对性恋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仅有心理疏导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光凭热情是不易做好班主任工作的。  

4.初中教育。初中班主任是直接面对少年同性恋现象的教育工作者。无论你是重点校收入颇丰的老师还是普通学校清贫如洗的教师,都不能对这种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生活质量的行为视而不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绝大部分社会问题潜在根源。所以长期难见显效的治安综合治理应该前伸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据有关方面统计,占刑事案件相当大比例的青壮年犯罪,大多属于学生时代的问题孩子。这说明严峻的治安形势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  

同性恋少年,大多属于性格内向,心理比较自卑的孩子。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类孩子毕业后,将长期遭受社会普遍歧视。据其性格特点,这部分孩子长大后,暴力倾向将不会很明显。厌世殉情的到是比较普遍。不论是这些孩子带给家庭的悲剧,还是这些孩子本身的悲剧,都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剧。教育就是应该努力让每个孩子终生远离悲剧。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心灵闭锁期。初二年龄段,这种自我封闭达到顶峰。此时孩子们心理成长处于半失控状态,若非长期细心观察,是不易发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变化的。近年来,由于孩子们饮食结构与生活规律的变化,心灵闭锁期与理论上的年龄段产生差异。男孩子表象特征到初二下学期与初三上学期达到显征,女孩子由在初一下学期到初二上学期达到显征,二者有了一年左右的差距。女孩子提前了半年,男孩子延后半年。有关研究表明,女孩子心灵闭锁期提前与肉类食物过多和成人信息泛滥有关。而男孩子心灵闭锁期延后,系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呵护导致运动时间与运动量减少所致。  

同性恋在我国中小学还是一个没有被定性的问题。这方面的资料缺乏系统性,所搜集到个案资料不一,年龄段不完整,其反映的规律性,也存在着局限。据不全面的观察分析,初中生心灵闭锁期这种变化,在西方“新生”性观念的作用下,与少年同性恋心理的形成产生内在的联系。校园现象就是女孩子“攻击性强”,男孩子在校园早恋中由过去的主动地位变成背动角色。这种角色的置换,使女孩子在情窦初开时得不到满足,校园里很难再见到男孩子矫健的身影。小学时形成的男女平等的理念,使许多男孩子与女同学斤斤计较。异性间的吸引力减弱,令部分女孩子性心理迷失方向,同性恋的“新观念”往往使信息时代标新立异的女孩子大胆尝试这种“惊世骇俗”的新事物。其实,这类校园少年同性恋,多数的最初动因不过是好奇心而已,还没有成为一种病态心理。可是如果这些孩子得不到及时疏导,进入高中后真的就可能演变成病态,这会影响他们未来成人后的婚姻观。一但将来他们婚姻之路坎坷,再遇到性趣相投的同性朋友,同性恋的一幕就还可能会重演,那时就真的会影响其一生了,尽管那是一种成年人的权利。  

早恋已经是时下中学里普遍存在的现象,可是我们的家长与学校教育仍然在掩耳盗铃。男孩子的家长不把早恋当回事,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吃亏。女孩子的家长则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女儿早恋,当孩子早恋现象被揭穿后,又认为这一定是与女儿早恋的男孩子侵犯了自己的女儿,不愿意接受女儿成熟得有了性需求的事实。早恋的少男少女得不到正确的心理疏导,契合了初中年龄段男孩子与女孩子心灵闭锁期的错峰,是导致少年同性恋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由于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中还没有明确的成人教育与性别教育,班主任这方面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没有班主任营造情境的配合,很难有效地发挥专业心理教师的心理疏导作用。心理疏导专业性强,将另文专述。这里仅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谈几点实践的感触。  

班主任有条件营造小社会氛围,对学生施加影响,这比简单地说教有效果。但说教是破题之举,必要的道理还是要讲的。直面“恋爱”话题有必要顾及一下“国情”。如果是女班主任麻烦少些,倘若是男班主任,在做女学生这方面工作时,很有必要有一个女老师在场。这种工作最好对男学生与女学生分开做。  

老师要告诉男孩子们,男女平等是人格上的概念,不是生活形式的雷同。呵护女性是人类性别分工给男人的义务,是男人成熟的表现。男人是人类社会力量的象征,“田”就是地,田地里的力量就是男人。“田”又是与家“里”相对应的“外”,所以中国古语有曰:“男主外”,也就是主宰世界。男人的心里是要装着世界的,因为这个世界是你们的。力量体现男人的阳刚之美,男人用力量呵护女性,用宽广胸怀包容女性,是种性别美,这就叫风度。男女平等是角色平等,因为人类的繁衍男人无法独自承担,所以男女人格上是平等的。  

人类的婚姻观,绝不应该只是到了婚龄才需要知晓的学问。对于女孩子进行心灵闭锁期的婚姻观教育,有助于女性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与婚姻取向,能够有效地避免同性恋畸形心理的形成。但这种教育应该由女老师来执行比较妥当。  

要让女孩子从小就懂得,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代价的爱。要想在未来收获美满的婚姻,就一定要懂得没有奉献与包容的婚姻,是注定难以善终的。感情只有双向交流,才能为婚姻注入营养。缺乏营养的婚姻是要枯萎的。所以在感情问题弄虚作假,就是错误的婚姻取向。因为假的就是假的,迟早是要被揭穿的。一种假的情感,就要用许许多多的假情感来掩盖,根本无法永远不露出破绽。  

追求高物质基础的婚姻伴侣,没有什么不道德。可是把“物质基础”当成婚姻不二的条件,就是亲手为婚姻种下悲剧的恶果。花钱买来的“感情”就成了商品,用旧了就可以更换。“年轻美貌”不能用来作为交换条件,去兑换有丰富物质基础的婚姻。因为“年轻美貌”比金钱还不抗挥霍。用“年轻美貌”兑换的婚姻,也必须用婚后对家庭的奉献(操持家务、奉送老人、养育孩子),感情的付出来浇灌。  

虽然中学生距离婚姻还有一段路,可是有些观念还是需要提前让孩子们懂得的。激情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热恋的感觉会随着时间而衰弱,只有逐渐向亲情转化,家庭才能稳固。人接受幸福容易,接受挫折却需要一个过程。教会孩子们正确对待恋爱中的情感降温与角色转变,会防止激活女青年曾经的同性恋情结。而这些道理到年轻人身处恋爱角色时再晓谕,多数遭遇这种困惑的女青年是不易接受的。当局者迷,此道理应该从孩子心灵闭锁期开始逐渐渗透。没有切身体会的困惑,才能以平静的心态接受这些理念。  

5.高中阶段。高中阶段是准成人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理上性机能已经成熟,可是因为我们社会的“成人教育与性别教育”的严重缺失,性心理的成熟却普遍滞后。如果初中阶段出现过同性恋心理,在这个时期是极容易坐实的,并且终生难以再彻底从同性恋的畸形心态中走出来。随着同性恋观念的影响日广,即便初中时期没有形成过同性恋心理,高中阶段随着男女比例的失调与学习环境的“恶化(指校霸现象)”,尝试同性恋也成为一种时尚,只是初中阶段未形成同性恋心理,高中阶段方滋生同性恋观念的多偏重于男性。而初中出于好奇尝试同性恋到高中坐实的又多以女学生为主。但据所搜集的个案分析,高中阶段男学生同性恋还属于个别现象。媒体反映也契合这了结论。  

高中生已经具备与之进行理性交流的条件。除对女学生进行健康婚姻观的渗透外,对于高中男学生强固性别角色,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则非常必要。这会对同性恋心理的滋生有所制约。班主任老师要告诉高中的学生们,爱,即是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无力承担责任的人是没有资格谈情说爱的。承担“责任”是需要本事的,而本事是需要文化的,纵然这谋生的本事不一定要学富五车,可是文盲在当今文明社会,是难有生活质量而言的。一个整天在课堂睡觉的人要去“爱”,这根本不能算是人的情感,只能是种动物的欲望。贫贱夫妻百事哀,学习成绩不好问题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生活态度。两个同样不及格的同学,课堂上睡觉不及格可能还会比用心学习不及格的智商高一些,但其消极的生活态度,就象龟兔赛跑的兔子,最终还是要败给愚笨的乌龟。道理很简单,本事大不用心与本事平庸却执着不辍,结果就是龟兔赛跑的结果。人的秉性是难以改变的,所以爱一个以失败姿态生活的人,是注定一生没有爱的质量可言的。生活态度消极人的爱,就是没有责任感的欲望,欲望只求个人满足,牺牲被爱的人的任何利益都在所不惜,只有欲望的爱,注定最终要有背叛。教会高中的孩子如何追求真实的爱,会影响孩子们的性爱取向,对规避同性恋观念的误导,有着积极的作用。  

个案分析反映,高中同性恋的男生,多系个性孤僻,性格懦弱,在同学中受孤立或排挤,有的还常常受同学欺负。并因此不被女同学所青睐,甚至常被女同学嘲讽。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班有两个以上这样的男同学,往往为了倾诉苦恼,互为依存,常常容易出现尝试同性恋现象。只是这类男孩子的同性恋关系比较不大稳固,大多会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而解除。可是这种经历,会大大影响其成年后的婚姻生活质量。

同性恋毕竟是种不被世俗所见容的现象。所以除非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外,否则不宜个别有针对性对学生的同性恋心理进行干预。这种心理疏导,可以分男学生与女学生两个群体,公开的话题就是正确的婚姻观。如果有学生个别咨询,受咨询的老师除与其班主任配合做学生工作外,均应该为学生保密,这是为师者的道德底线。要知道,这种信息要是泄露出去,对当事学生可能会是没顶之灾。

同性恋问题社会化,反映我们青少年性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尽管这方面也有过许多学者进行探讨,可多半是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对解决青少年性心理问题只是方向性指导,现实教育中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很有必要,由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提出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本文既旨在供业届同仁处理同性恋问题参考,希望对解决这方面问题有所裨益。

【责任编辑:梧桐细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