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灯上能不能点香烟?
“电灯上能不能点香烟?”现在提这样的问题会被看成“脑膜炎”、傻瓜蛋。这里是一个山区县城,六十多年前,也就是“民国年代”,确实有不少人是这样问的,没有见识,但决不能说他们是“脑膜炎”、傻瓜蛋。
据《地方志》说,这里二十年代就成立了电力公司,但我的记忆里1945年或者是1943年以前没见过电灯,也没听别人说这里有过电灯。不知道“二十年代成立了电力公司”是搞错了,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做了计划但没有真正建成厂,或者不在大街上,所以我不知道。
有计划而不实行的事哪朝哪代都有,别说我家乡那个山城,从我懂事到现如今、眼目下,哪没有光计划不实行的事。即便21世纪的大城市,也照样有“光打雷、不下雨”的时候,人们如同盼星星、盼月亮。
这个县城并不落伍,据说唐代就已经存在,还曾经是“府”的建制,相当于现在的“专区”级别。抗战年代因为这里是大后方,还迁去一所知名大学。然而电灯还是抗战胜利以后才有的。
记忆里是1946年或者是1947年,是我十一、二岁时候才有电灯的。
初有电灯时都感到新奇,许多人过去连听也没有听说过,所以就有老头问:能不能在电灯上上面点香烟?老太问:能不能在上面点纸媒做饭?孩子问:能不能在上面点火放鞭炮?
我家装电灯不久,一乡下亲戚掏出一杆旱烟筒对着电灯泡捅,还疑惑不解的问:这样大的火怎么也点不着呀?惹得一阵笑,真是“五十步笑百步”。
日本鬼子投降一年后这里才有火力发电。开始时还只供给县城最热闹的一条街。
刚开始时白天没有电,快要摸黑才来电,有时天已经黑了也没电,商店只好点上煤油灯或者汽灯。那时来电时间没准,还时常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点上了灯吹灭,吹灭了灯又点上。晚上规定11点熄灯却常常不到11点就停电。
那时候,不到10点就叫做夜深了。有电灯以前,许多人家为了省灯油,不到八点就上床,只稍稍说一会儿话便入梦乡,处处鼾声四起。
快要11点的时候,电灯会忽闪忽闪三次,然后便一片漆黑。电灯忽闪是打招呼,告诉马上就要停电熄灯了。如果不打算睡觉便得赶快做好准备,点上“洋蜡烛”或者“洋油灯”、豆油灯。
有时候还没有到11点,电灯便忽闪,那是要提早停电,便要赶快抢时间脱衣服上床,常常没等脱完衣服灯就已经灭了。
当时全是白炽灯,一根紫红色的双股“花线”,从屋梁上垂下来,吊着一个灯泡,灯泡上面“戴”一顶锅盖一样的绿色铁皮小帽,散发出淡淡的橙黄色光,夏日,灯泡周围飞舞着许多小青虫和飞蛾。
大一些的店面是100瓦的灯泡,小一些的店面是60瓦、40的灯泡,再大的店面便两盏三盏电灯。有人买不到100瓦的灯泡便找窍门,把40灯泡的灯丝震断,缩短灯丝两端的距离便会像100瓦灯泡一样的亮。
那年代没有吸顶灯、花枝形灯、也没有日光灯,更没有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小街小巷是吊式煤油灯,晚上黑漆漆的,人们上街得提一只小小的纸灯笼,纸灯笼里面是蜡烛,叫做“洋蜡烛”,一不小心蜡烛倒了,还会把灯笼烧掉。讲究的则是马灯或者电筒。
发电厂在一条小巷的一座大房子里,是一个老祠堂。发电厂里没有多少人,全是讲的外地话。发电厂的声音很大,一进小巷口便能听见发电机的轰隆轰隆声。我上学路过这里时常常和同学一起到里面去玩,那年代的发电厂连看门的人都没有,可以几个同学随时随刻都可以进去玩。
那是白天,白天并不发电,大概是检修,一会儿轰隆隆轰隆隆响起来,老祠堂里的那些灯便全亮了,一会儿又忽然哑了,无声无息,老祠堂里的那些灯也就全灭了。
快要送电之前的一些日子里,大家好高兴,像是节日来临一样,电灯成了大家最热门的话题,在外地看见过电灯的人便洋洋得意的掰乎自己怎么见多识广。
看过电灯的人告诉说,只需要一根线系着一个如同玻璃瓶一样的灯泡,不用火柴点火,只要在墙上的一个黑色蒂蒂上一摁,灯马上就亮了,再一摁,灯又马上灭了。没见过的人都听得津津有味,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
不要灯油的电灯,大家觉得实在新鲜,尤其一些老头老太们更觉得神奇,所以就提出能不能点烟点纸媒等等问题。
有了电灯以后商家最高兴,比原来晚许多时间打烊,可以多做许多买卖。孩子们也高兴,不用天一黑下来就回家睡觉。商店的电灯亮光可以一直照到店门口,晚上可以在店门外的“骑楼”下玩很长时间才回家去。
爱读书的学生也高兴,不要在黑黢黢的油灯下看书。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哥哥一次晚上在菜油灯下看书,把眉毛也烤焦了。电灯肯定是不会把眉毛烤焦的。
没有电灯时候最怕的是走夜路,一次奶奶要我送东西去给店里的爸爸妈妈。月色下半明半暗、月影绰绰,上了浆水的衣服随着行走时的摩擦发出沙沙响声,走一步便“飒飒”一声,再走一步又“飒飒”一声,停下来就不响了,吓得我心里发毛,只好大着声音的唱歌,给自己壮胆。
有电灯之前,大商店、戏院,或者办婚丧嫁娶酒、做寿酒,孩子的满月酒等,都是点白晃晃的汽灯。汽灯常常会熄火,从白晃晃忽然变成暗红色的火苗,时明时暗、忽闪忽闪,还发出哧哧的响声,这时候就要搬楼梯取下汽灯重新打气。
六十余年,尤其近三十年的变化真大。前几年回家乡去,那里已经和城市一样了,大街霓虹灯五光十色、闪烁缤纷,小街小巷全有了明亮的路灯,再不用摸黑走路了,到处都是亮堂堂,有些街上还有白晃晃的“小太阳”,更有美丽的景观灯和特殊照明用的射灯,把街道装点得多姿多彩。
世道变化、人间沧桑,人的喜爱也在渐渐的变化,白炽灯年代追求灯火通明如白昼,然而现在又渐渐的留恋起松明、蜡烛、煤油灯的古朴情趣与风味,嫌电灯没有蜡烛、煤油灯的浪漫情调,于是有人把电灯设计成蜡烛、煤油灯式样,甚至设计成纸灯笼和豆油灯式样,也不太不再追求灯火通明如白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