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一】
《攻陷拜占庭》1453年5月29日。默罕默德成为土耳其苏丹,野心勃勃的他曾经发誓要将世界古都拜占庭据为己有。精心筹划之后,战争开始了。拜占庭被忘却的城门——凯尔卡门,一粒微尘般的偶然,一扇被遗忘的小城门,决定了世界历史!通常而言,防御工事上的每一个缺口,每一扇门窗都是陈尸叠起,灼热的油和矛枪会劈面而来,可是这里却平和得如同礼拜日的气氛,通往城市心脏的城门就这么敞开着。土耳其(默罕默德 苏丹)攻占拜占庭。抢劫屠杀,让人想到火烧圆明园,圣索菲亚大教堂高高挺立的十字架沉重的倒在地上,1000年以来,它张着双臂去承受这世间的一切苦难。欧洲在一片惊恐中认识到由于它迟钝的冷漠,一股决定命运的摧毁性力量,经由那个倒霉的,被人忽略的凯尔卡门破门而入。他将在几百年内束缚着欧洲的力量并使其瘫痪。在历史中也正如在普通人生活当中一样,惋惜也无法让那决定性的瞬间重返千年的努力,也难以弥补那片刻的错失。
【二】
《亨德尔的复活》音乐家亨德尔中风,半身瘫痪,医生断定他不能够再工作了,建议他去泡温泉。恩德尔每天泡9个小时的温泉,他又复活了。然而时运不济,他债台高筑,又陷入低谷。因为诗人给他寄来一首诗,他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中,刚刚还是那干燥而贫瘠的延迟,现在繁花盛开着,响彻着,被点燃的灵魂完美地实现了意志的奇迹,如从前那个瘫痪的肉体复活的奇迹一般无二。创作完之后,他沉睡了17个小时,醒来后,像个“豌豆国王”一样,坐在放满食物的桌子前面,通过大吃大喝,把这几个星期里注入作品中的力量夺回来。他的胳膊发麻,痛风病让他腿抽筋,最终视力也不行了,不过如同贝多芬在耳聋之后仍不停止创作一样,亨德尔在目盲状态下创作,仍然不知疲倦,不可战胜。《弥赛亚》他出于感恩而热爱这部作品,它将他从毁灭中拯救出来。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它是基督教徒的清唱歌曲。
【三】
看王阳明的《传习录》,看着便自然投入了。它将要以诚待人,这个“诚”我后来明白指“表里如一”,即不违心。要孝敬父母,不孝顺父母的人不能忠于国家。“树欲静而风不止”指年轻时总是为了理想不停地奔波,“子欲养而亲不待”指意识到要孝敬父母 已经没有机会了。
“念念存天理”即立志,“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谦谦如玉,铮铮如铁”的君子人格。“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要养一身浩然之气,需要每一件事都应该符合良知的要求。“一日三省吾身”,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以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为己任。
“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安贫乐道,也是信仰。如果沉浸在世俗名利中不能自拔,一心追求欲望的满足,还不如在宁静中享受简单的幸福。“去得人欲,便识天理”一切私心的存在就好比做贼的心,弄到最后不光没有得到想要的,还丢失了本体。
“财富是外形,心是快乐的根”当名利丰收的时候,王朝阳说他曾经抑郁过。“林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的心境,行走青山绿水之间,且听风吟了无牵挂,快乐迎新!
【四】
一篇吕叔湘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的序,阐述叶圣陶语文教育的一些观点,我觉得很有收获,把它们摘录下来,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①“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②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孕运其才智 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成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③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为惟在启发导引,被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④“要求学生预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发起对课文的讨论(主要指语文方面,不是内容方面)予以有效的启发;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些评论和指点,让他自己去考虑如何修改,如此等等。”⑤ “把上课时间花在逐句讲解上,其他应该指导的事情就少有功夫做了,应该做的不做,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⑥“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是为了不教。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五】
看《中国家规》,了解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及王家的祖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洁,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详,居处必正静。做事必谋实,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者,我皆未深省。书此当坐隅 ,朝夕视为警。”我感慨万千,一个大家族,有家规作为行为准则,养成良好品行,形成良好风气,实在可敬,值得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