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晴雨
七月小暑炎天光,晴雨交替天无常。托管服务最后一天,我携一把小伞,去时遮阳,归来挡雨。
早晨,出租车司机絮絮叨叨诉说夏季生意惨淡,同行无良竞争。“一天一百块,你说这日子怎么过?”“他跟别人抢生意,十块钱能发财吗?”又说“我生的女儿,没有他负担重。一场大病以后我也想开了,做做歇歇。”就这样一会儿伤感,一会儿愤怒,一会儿又自我疗伤,说得我为只付十元车费感到惭愧,只能顺势夸她活络能干,夸她豁达通透;同时很庆幸自己无需像她一样数着钱度日。
教室里,大家共读一本书。空调、午餐,还有一百多页的课件,我们度过了比较充实的十天。《昆虫记》倒是越读越有滋味,大概是译者的文字水平很高,语言生动,成语频出,有时间我想做个整理。“十天的时间,我们完成一部书的阅读,感谢家长的配合、同学们的投入、学校提供的良好学习环境,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读书不停歇,每天有收获!”然而,在人群里每天都有两三个没有书,我也总会看到几双茫然的眼睛。一群勤劳的蚂蚁中总有一些滑坡者,时不时要拉一把。“学习的大敌,一是学不进,二是记不住,三是没想法。老师图文并茂导读,限时促读,就是为了提高阅读效率;重复是遗忘的天敌,记下重点多重复几遍;读完要有自己的思考,写写心得。”
中午闲谈时,无意中了解到学生间应酬交往的事,深深体会到家长对孩子三观塑造的影响重大。家长自己首先要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要正确引导,不能任其发展,随大流,否则孩子误入歧途也不知道。少年大多有群体意识、从众心理,没有谁喜欢形单影只。如果对同学组织的交往活动不加评判,只图一时快乐:玩游戏、玩卡片、聚餐逛街,有人邀约就毫不犹豫地参加。这不是一个有志少年应该有的样子啊!
任务结束,一身轻松,空调车上看风景,感觉特好。
窗外明明三十几度高温,树木却苍翠挺拔。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绿意盎然,令人赏心悦目。一路行车观赏,如检阅三军。看玉兰树最有气质,卓尔不群。那黄绿参半、带着油光的厚树叶片片清晰,内敛清爽;不似其他树木树叶细碎,蓬头纷乱。想着她那硕大洁白的花朵,点缀在绿叶间更显典雅高贵。再看杨柳,今非昔比。早春柳树依河傍水,淡绿如烟,细柳垂挂,窈窕婀娜;可夏日树叶浓密无隙,灰绿粗糙,又不见腰身,似半老徐娘。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坐在车上一言不吭的人,满脑子都是戏。
公交车司机是个胖胖的年轻人,手机大开着听小说(这种打发时光的方式,眼下很流行)。车子停下时上来一老头,司机突然大声斥责道,“谁让你红绿灯路口拦车的!不知道要走过去一点吗?”老头唯唯诺诺,“带到都带了,师傅就别计较了。”看老头不知所措的样子,乘客们忙打圆场。谁知司机和老头说着说着竟然熟络起来,开始大声聊谈乡镇学校学生的流失,谈这夏天的天气突变。再看外面已是阴云满天,车窗上细雨斜织,我很庆幸有伞。
暑托结束,回家徜徉书海很自在。
没想到《苏东坡传》竟然有这么多版本!李一冰和“月如钩”的版本读起来轻松一点。互相参照着读,文字的美好超越了现实,读其成长故事终不及读其文章感觉好。然而,这些故事引我想象:蜀地风景、眉山人文、父子共读、文动京城、人生伴侣、政治斗争……看其风光与落寞,笔墨成就了他,也害了他,使得他仕途坎坷,一生打马迁徙,过着其父所说的下层官员的生活“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啊!”
读《喜雨亭》《密州出猎》,苏轼曾经有志向有抱负。乌台诗案之后,仍有眉州人的骨气,其文背景常见凄凉,却有倔强之气:“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觉得贫贱反无忧,无人识他便是乐,倒是“高处不胜寒”,他是放下了吗?我倒觉得他是因苦闷而求豁达,因受压而求解脱,诉诸文寄之明月,排遣心中郁闷。他的文字很有魅力,是心病的解药。
人生晴雨寻常事,不快乐时寻洒脱,任其来来去去,终有一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