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记糊辣汤
有句话叫:晚上吃咸如砒霜,早上喝咸赛参汤。小城人早餐讲究,喜欢喝咸汤。糊辣汤便成了大多数小城人的早餐。
小城的糊辣汤由来已久。传说三国时,一代枭雄曹操在小城屯兵。深夜,曹操突查粮草库值勤情况,见值勤官兵正喝着一种奇香无比的汤。曹操执纪严明,勃然大怒,怒斥尔等竟敢偷吃粮库食物,统统斩首。官兵跪地,大呼冤枉。原来,夜间寒冷,他们逮了偷食的野鸡,兑上野菜、辣子,炖了汤,喝了取暖。曹操不信,亲口尝了,果然所说不假。曹操对美食颇有研究,号令三军,在此方法上加以改进,和上面粉,兑上酱,做成糊状的汤。糊辣汤由此而来。
是不是这样?无法考究。但糊辣汤在小城年代久远,盛行不衰。现在的做法已经演变得更为复杂了。取龙骨(羊脊骨)若干,羊肉切成丁,在铁锅里文火熬。至于兑啥佐料,除了胡椒面外,因各有各的秘方,不得而知。只知道里面有面筋、金针和粉皮。这粉皮是有讲究的,必须是红薯粉做的,和的面不是小麦面,也必须是红薯磨的淀粉。玉米粉、绿豆粉不行。这样,做的汤喝着才光,才滑,才润,再搅和也不会稀。喝后,养肝护胃,通身发暖。一般,一个人早上喝一碗糊辣汤,再吃几根油条,算是早餐了。
小城的早餐馆几乎家家会做糊辣汤。有点名气的,如张记糊辣汤,马家糊辣汤,韩家糊辣汤,等等。很多。说也奇怪,主料大都是那几种,但做出的味道却大大不同了。在众多的糊辣汤馆中,张记糊辣汤当属小城的老字号,味道最好,生意最火。
张记糊辣汤是祖传的,除六七十年代逼迫关门外,一直在小城独领风骚。尽管小城的糊辣汤遍地都有,但人们仍愿意舍近求远,都挤到张记来喝。从天一擦亮到上午十一点左右,张记门前的人就没有断过流。大人小孩都喜欢喝张记的糊辣汤。
张记糊辣汤只做早上这一顿生意,中午、晚上都打烊。尽管这样,一家子人仍忙得滴溜溜转。张家有四个儿子,都没有工作,就在铺店帮忙,时间一长,都学会了操持糊辣汤这手。
别看一小碗糊辣汤才五毛钱,却为张记积累了滚滚财富。先是四个儿子都娶了貌若天仙的媳妇,再是每一个儿子在县城的繁华地段都有一座很气派的楼房。四个儿媳也没工作,就在铺店舀汤、称馍。一家人其乐融融,和气生财。
张记糊辣汤的的确确成了小城的金子招牌。
最舒心的当属张记的老掌柜了。自儿子们都学会了做糊辣汤后,老掌柜就不再掌勺了,每天只是到铺店走走,看看,指点一二,连帐务也懒得过问,只是每月必要一份收支明细单。儿子们听话,月底会主动把盈利的钱交给老爷子,由老爷子存入银行。年底,老掌柜会主持开一次家庭会议,总是那几句话:都是亲兄弟,肉烂在锅里,打断胳膊连着筋。爹老了,生意全指望你们了。然后把一年赚的钱很平均的分给儿子们。
儿子们很孝顺,从不说谁沾了便宜,谁吃了亏。
一家人很是抱团。
当张记糊辣汤如日中天的时候,老掌柜却笑眯眯地死了。老掌柜的丧事自然是小城最风光,最排场的了。没想到的是,老掌柜刚死不到仨月,弟兄几个都强烈呼吁:分家。理论依据是:传承张记,扩大连锁,抢占市场,做大做强。兄弟几个一致通过。家也没啥好分的,除老大留守老店外,其他仨兄弟都在小城的繁华地段有着自己的门面。于是,张记糊辣汤连锁一分店、连锁二分店、连锁三分店,相继开张。门面之气派,装修之豪华,都是老店所不能比的。
老店和三个分店,就开始了残酷的竞争。竞相在电视台做广告、发信息,传单满天飞,都称自己是张记的传人。一时间把小城闹得沸沸扬扬。
喜欢喝和喝惯张记糊辣汤的人们就没了方向。干脆一个店一个店地喝。喝后都摇头,咂吧着嘴说,咦,咋不是原来的那个味了呢?小孩就“噗”地吐出来,说,不好喝,一点也不好喝,还没有韩家的好喝。
食客就渐渐地稀了下来。
慢慢的,张记糊辣汤在小城的名气越来越弱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叫韩家的糊辣汤,名气就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