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细雨网欢迎您!   
梧桐细雨文学网  
当前位置:主页|人物传记|冷月无声:吴石传|第五章 东瀛之行/怕君归

第五章 东瀛之行/怕君归

类别:人物传记    作品名称:冷月无声:吴石传     作者:郑立      字数:本文有4383个文字    阅读时间约11分钟

  

  在日本期间,吴石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除了学习中获得提高外,他还在盛开的樱花中找到纯洁的友谊,日本人民的善良、友好留在他的记忆深处。

 

  当地一个叫大野的医生,经常替吴石一家治病。一次,大野在吴石家看完病,吴石夫人王碧奎盛情挽留大野吃饭。请客人吃饭,王碧奎自然拿出看家本事,为大野准备了一桌可口的中国菜。色、香、味俱全的闽菜,让大野医生大饱口福。他边品尝边不停地说:“味道太好了!太好了!一再要吴石夫人到家中教做中国菜。王碧奎为此多次上门大野医生家,手把手教大野夫人烹制太平燕、锅边糊、香露河鳗、醉糟鸡等福州菜,两家不时来往,成为好朋友。1934年秋,吴石一家回国时,大野先生闻讯特意赶来,洒泪相送,把最珍贵的传家宝日本宝刀送给吴石,留作记念。

 

  吴石独处异乡,时时盼望友人的来信和光临。在日期间,何遂等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东京。久别的友人到来,给予他莫大的喜悦。他平时不爱说话,这时率真热诚,叫夫人准备佳肴,盛宴迎宾,与友人一边畅饮美酒,一边自己兴奋讲起福州评话,欢乐的情绪感染在座的每一个人,把宴会的气氛推向高潮。

 

  1931年夏,吴石与到日本访问的好友何遂相聚于东京。在何遂留日期间,两人频频见面,相谈甚欢。吴石在兴奋之余,挥毫写下《喜叙甫至》、《赠叙父兼壮其志》等诗篇,记叙两人的友谊与志向。《喜叙甫至》对于两人在日本的见面作了情景式的描述:“羽音夕至客朝临,鸡黍微情一往深。相慰百书输此面,论交几辈得齐心。伤时广武真同叹,寻胜东山且朗吟。生怕君归吾尚滞,西窗听雨旅愁侵。”异国相聚,欣喜之情跃然纸上,一位笃于友情的诗人宛在眼前。在寒舍,两人就中日局势进行了探讨,对一些日本军阀的图谋做出共同的判断。何遂回国后,曾对家人说:“日本人要在东北挑起事端。”事实正如他们所料。在《赠叙父兼壮其志》中讴歌了“身与国存亡”的凛然大义:“萧艾与芝兰,托根本同地。平时郁芬菲,偏为众委弃。一朝风云骄,乃知无比类。国事诚大难,夷狄益横恣。破碎任何山,哀哉称阃奇。耿耿子丹心,蹶起独奋臂。请缨事国仇,勇往只敌忾。雪窖与冰天,赖有血欲沸。弹雨枪成林,不足为子畏。溯当无事时,未闻有子位。值兹板荡日,盘错见利器。身与国存亡,凛然见大义。堂堂肉食流,望风能毋愧。”

 

  《送空如返国》中:“黯黯魂销执手间,散殊容易聚殊艰。帆看远行秋偏近,我尚羁迟子已还。潇晦鸡鸣悲世事,呴濡鱼息苦民癏。林泉莫便躭幽胜,四海纷纭可独闲。”

 

  在《喜敦诚至》中,写到恩师之子何敦诚来日留学的情景:“相聚艰危里,还同异域游。看君襆被至,解我满腔愁。客意新梁韮,波光旧海虯。嘉言今共识,莫享但思修。”

 

  吴石在日本的生活稳定下来,将全家人带到日本共同生活,家里多了生气。恩师之子何敦诚的到来,全家就更热闹了。何敦诚专程去日是为了进修法律。为了让年幼的吴韶成尽早学习知识,吴石让何敦诚课余为吴韶成进行家教。那时,吴韶成只有6岁,调皮、不懂事,愣是不听何敦诚的教导,什么事都喜欢和老师对着干。有一天,吴韶成趁着何敦诚休息的时候,用毛笔蘸墨水在睡梦中的老师脸上画画,画着画着,何敦诚突然醒来,当场哭了。吴韶成的小伎俩自然没能躲过父亲的法眼。吴石放学回来,便对儿子好一顿怒斥,指着儿子说:“一个人一定要学会尊重自己的老师。尤其是作为具有深厚儒家思想的中国人更应该尊师重道。”见丈夫越讲越激动,妻子在一旁开玩笑说道:“学生没哭,倒把老师气哭了……”没想到为了这句话,不但没起到开脱、缓和的作用,反而火上浇油,夫妻间又大吵一顿。这一段佚事长久留在吴韶成的记忆中。2003年,我在访问吴韶成时清晰地提起这件事,他认为父亲是一个墨守传统的人。

 

  作为一个恪守传统美德的中国人,吴石酷爱梅、兰、松、菊。他倾慕“餐荐夕英,杯迎朝露,长年修洁,寒花作伴”的生活,即使在日本学习期间,在寂静的院落中因有花草相伴,他眼前的世界并不孤寂。在《买花》中,他写道:“抛撇故园千树锦,即来异国买花看。人生错计浑如此,眼底云烟且倚栏。”花花草草,闲适的生活开启吴石心灵的新境界。



王碧奎与孩子们在日本居所前的庭院

  在东京市区居住数月后,吴石找到了大隐于市的新住所。这真是一件玄妙的事情。在喧闹的都市,有一座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寓所正在他的面前敞开——茂树葱郁、花草茂盛及曲径通幽的小道,移步换景的景色变化,幽静而不张扬的感觉让人顿忘俗尘宣,觉得踏实而温暖。如此悠然的环境让吴石十分中意。他写下长长的诗篇《寓居杂述》,表达愉快的心情:

 

  居东京市内三月,恶其尘嚣,乃移寓近郊。小楼闲敞,茂树周遭,隙地三弓,梅花数本,朝夕于斯,堪容客子。从兹三年栖息,不愿再事他徙矣。

 

  此时,他找到一个让心灵静谧自在满足的居停,离开喧嚣和浮华,随遇而安,过平静简单快乐的生活,由衷地感到轻松和释然,他愿静享人生收获之美,不再有别的波澜。

 

  城郭与山林,中年两无获,满腔青春意,万里讬异域。

  结庐杂人境,终未适吾适,迁地爱其偏,衡门掩闲寂,

  梅花作毗邻,几生修此得,有楼宜眺远,有园便游息。

  林翠接罘罳,岚光浮几席,能使寸心宽,那知丈室仄,

  即此是洞天,知白应守黑,吾自爱晨光,不尽为寅计,

  夙兴先朝晖,小楼溢爽气,徐风动丛林,微响有清致,

  万叶露阑干,盆卉柔而媚,流莺最识春,引吭还展翅。

  活泼复冲融,个中悟玄閟,阿谁乐华胥,一味只贪睡。

  卜居重邻比,里处择其仁,异邦为异客,萍水难相亲。

  不意东西舍,亦有厚道人,几榻粗安排,列筵闻肃宾。

  为陈诸礼俗,厥貌良殷勤,桃花潭水意,多情洵可亲。

  何况助守望,更与通性真,对影隔篱呼,华灯语频频。

  春光正淡沲,春色藏柳条,红意阑梅萼,烧痕没南畴,

  我从花市归,群卉多芳柔,滋培及时雨,庭除植之周,

  含妍复积翠,因依各萌抽,天功不可贪,灌溉奚容休,

  倦读便徐步,微詠娱闲眸,儿女亦知乐,结伴时时游。

 

  这里的生活太适合吴石的性情。触景生情,引发他的阵阵诗兴。在他另一首长诗《续寓居杂述》中表白自己的感受:“予初卜居斯间,曾赋数诗,以写其景。星霜载换,风物不殊,而兴趣弥减,则有所触感使然也。然所居实有可爱,而吾土未能忘怀。庚缀篇什,盖亦情所不能已云。”《续寓居杂述》全诗如下:

 

  玄冀正惨黩,扰扰时多艰,客情与诗意,坐此皆阑珊,

  干戈纷未己,放歌聊自宽,蛟龙无定窟,随风蛰且蟠,

  三年蓄我志,一枝远自安,所安在远市,稍免尘事干,

  小筑蔽风雨,幽荫交檀栾,笔砚昕夕亲,千载相盘桓,

  柔条郁苍翠,经雨益怀新,花时取次谢,铺地犹成茵,

  老松换霜姿,夭娇送阑春,茂叶渐碍日,娇鸟来鸣晨,

  万物但静观,一心自离尘。

 

  高楼敞双楹,嵌箦宜徐步,委积一何多,图书从餍饫,

  殊方吾索居,惟兹心好故,镇日俨相亲,此中有余慕,

  尝奇释疑义,蓬蓬生意具,堪笑彼俗流,茫然失本务,

  韶光徒玩喝,轻古不一顾,涛张肆高言,世事不足数,

  国步江河下,宁非坐此误,率兽将食人,此曹为之蠹,

  伊谁发聩聋,木铎徇于路。

  漠漠有广原,去家数十武,杂树聚成围,草色青可抚,

  意行度遥阡,晨曦作我侣,陟罔试疑眸,云山快遥竚,

  满袖挹新爽,木杯添妙绪,及见积霭稀,已闻市声举,

  人皆意有营,我亦得所与。

 

  英雄总需用武之地。精通日语的吴石有心想把一些日文著作介绍给中国读者,既可练笔,又能弘扬文化精神,一举两得。于是,信手拈来干起翻译的活来。从《译书》一诗中可略窥其译书过程的辛苦与快感:“鹦鹉学人言,葫芦依样画。伏案作蝇头,案低驼人背,镫景玻璃窗,砚水松烟渍。嗟我亦何心,乐此竟靡懈。敢言述不作,笔札有逋债。遵道而得路,古贤重耿介。望门莫夜人,寸衷实不奈。惟有耐勤劬,取足了无碍。余唇更傲吟,胸襟为一快。” .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从吴石的手指尖上溜过。当他翻着日历,时间指向1933年11月。吴石决定偕家人外出,到日本奈良游历。游历途中,适逢中秋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悄悄挂在树梢上,一家人在月光下,围坐在院子里,为中秋生日的主人而分享人生的醇酒。这时,在吴石的眼里,所有的光中,月光是最美丽最温柔的,它照在信仰大道上;月光也最能表达“异乡月似故乡明”的,深沉情感诉求,它照在游子的心灵上。只要心中有月光,就能把希望和理想照亮。他的期许在夜色如梦的晚上飞向缀满星星的十五夜空。在《中秋对月》诗里,吴石向明月倾诉:

 

  匆匆但见双丸转,又是一年秋色平。

  家日人输客日义,异乡月似故乡明。

  黄尘紫陌逢游侣,疏柳闲花绕碧泓。

  难得清闲偷一晌,栏干倚到斗参横。

 

  这时的吴石即将进入不惑之年,内心感怀不已,诗兴大发,接连写下《癸酉中秋生日作》,《八月十四日作》等诗作。

 

  八月十四日作

  叔世轻文惟知武,擐甲逞戈猛如虎。

  累累若若誇里闾,三十功名等尘土。

  我生赋性不犹人,好读兵书更好古。

  扶桑鼓箧年复年,蓄志移山无乃鲁。

  兹游未厌归又来,万人如海愁孤旅。

 

  癸酉中秋生日作

  胶胶扰扰犹故吾,惟觉尘颜换旧朱。

  去国已经数寒暑,世情何止一荣枯。

  山林钟鼎随时遇,志想程途有准趋。

  客处苦吟聊自寿,团栾浩月照持壶。

 

  好一个“我生赋性不犹人,好读兵书更好古”!人生漫漫,对于一个有抱负、志存高远的人却不容许有太多的停顿。

 

  1934年秋,吴石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在东瀛美丽的秋色里,满腹经纶的他与家人收拾行囊起程回国。贤惠的妻子确实是位理家能手,面对成堆资料、书籍及日用品,她有条不紊地打理,最后打包成56大箱。

 

  他带回悉心收集的兵书及秘密材料连同行李共56大箱。谁能料到这些兵书、资料在曰后抗战岁月中派上用场,迎来他作为中国军人的自豪和荣誉。

 

  再见了,日本!吴石在那里度过了他从36岁到41岁的时光。近6年的光阴,在他身上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当他初到日本时,还是从北伐中走来的青年军官;而当他踏上归途的时候,已经步入中年。在这6年间,他不仅打下坚实的军事理论基础,摸清日本国情以及中、日之间的问题,而且也使他的爱国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万里之外的海外,他似乎听到狼烟四起、枕戈待旦的祖国深情呼唤!

 

  吴石带着儿子吴韶成站在油轮甲板上,手扶护栏向着浩瀚的太平洋远望,潮湿的海风打在脸上。他心绪如海浪一样起伏,轻轻地吟起:

 

  松风樱雨海邦幽,留滞扶桑已五秋。

  几见匠人戕大木,也曾激浪过孤舟。

  地偏忍恋浮屠宿,天坠长贻杞士忧。

  料理书囊归去也,自应追忆此间游。⑨

 

  是啊,近6年的日本生活只能是梦中的神游!别了,日本!吴石的一个人生阶段结束了。

 

  【注释】

 

  ①②③④⑤《萃文叔生平传记》(手抄本)。

  ⑥《最新军事航空述要》·吴序。

  ⑦⑧《最新军事航空述要》·刘序。

  ⑨吴石诗集《东游甲乙稿》之《将别扶桑有作》。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