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冯原
冯原是陕西渭北地区的一个古镇,据考证,这里至少有2000多年的建镇史,该镇位于澄城县的西北部,北依黄龙山麓,西延铁路和201、202两条省道穿境而过。我就出生在这个镇子的最南端的一个村子里,并且在此度过了我的初中时代。
或许是因为开发较早的缘故,数千年的过度开垦使得冯原过去的植被遭到了最大限度的破坏,放眼望去整个镇子几乎没有什么平整的地方,尤其是到了冬季,这里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土丘和沟壑。
尤其是沟壑,更是冯原的一景,据一些好事者统计,冯原境内共有大小沟岔186条,而且所有沟壑总长加起来超过了151.3公里,所幸的是这些沟壑都不算太深,平均为百米左右,而且沟沟有水,草木茂盛,是西北地区难得的天然牧区。更难能可贵的是该地区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空气鲜润,日照时间较长,气候适宜,山清水秀,正好处于我国苹果优生区的黄金地段;发展林、果、牧以及中草药产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被人们誉为苹果优生区皇冠上的一颗夜明珠。只可惜,冯原的父老乡亲似乎更迷信于种庄稼,即便是早年曾经给他们带来效益的苹果,近年来也有一路萧条的趋势。
虽说是古镇,但冯原镇政府所在地的建筑并没有什么特色,最老的建筑也不过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了,因此,文化和特色都与它无缘了。如今,经过几次反复的拆建,这里已经看不出任何古镇的痕迹了。
事实上冯原过去并不叫冯原,而是叫壶山镇,之所以叫壶山,那是因为不远处的壶梯山而得名,壶梯山是距镇政府所在地不足两公里的一个小山丘,是古城梁山的黄龙山的余脉,虽说只是个小山丘,但却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说,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怀元帅和王震将军亲自部署和指挥了壶梯山战役,一举扭转西北形势。可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这里至今仍然驻扎着一支部队,以预防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争。
当然和平时期的壶梯山也有它的味道,据说我国古代书院兴盛时期渭北地区有名的壶山书院正好建在这里,这多少让临近的白水和韩城有些嫉妒,因为它们都号称文化之乡嘛!
尽管壶山书院已经难觅其踪,但今天的壶梯山依然美丽,放眼望去,这里柏树林绵延,满山青翠,颇有一些世外桃源的味道,也不知什么原因,到处光秃秃的冯原却意外的保留了这么大的一片植被,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倘若这里能合理开发,可以想象的是这里将会出现一处难得的度假和旅游胜地。
当然,冯原既然是千年古镇,也不可能一点古迹没有,据说,和白水交界的那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就和孔老夫子有关,要不然它的学名也不会被称为孔走河了,可见冯原还是经得住考验的。而且壶梯山下还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魏仙桥,听附近的老乡们说,这座桥和唐朝一代名相魏征有关,因为这里是他的封地,另外,其他各种和历代名人有关的传说就更多了,只可惜我知道的太少了。但古镇冯原的风俗习惯的确是不同于别乡的,因此,用文化底蕴丰富来形容这块地方似乎也不是很过分的。
可话说回来,冯原尽管有这么多值得说道的东西,但最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因此,多年以来,这里的老乡们一直都在寻找自己的富裕之路。而对于几千年来习惯了耕种为生的冯原人还是在土地上开动了自己的脑筋,所以从前几年的大面积的苹果种植到今天的花椒和大枣等,都是他们的努力结果。据说,冯原镇现有苹果2.2万亩,花椒3000亩,大枣4000亩,塬面柿子和核桃1000亩,在苹果这一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巩固的同时,其它果品生产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形成了南花椒,北大枣,塬面柿子加核桃的果品生产格局。与此同时,新兴产业特种种植、养殖业也从无到有,快速发展。中药材面积达到1000多亩,品种近10种;而养殖业作为一种传统产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初步形成了南猪鸡,北牛羊的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冯原镇依托集镇和区位优势,大兴二、三产业,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全镇以建材、造纸、加工为主的乡村企业也由1995年的50家发展到100多家,而以商贸、贩运、餐饮等为主的个体服务业则由1995年的400多户发展到1240余户,尤其是从事工商运、建、服等二、三产业的人数多达3200余人,尽管这些并不能说明古老的冯原已经摆脱了贫困,至今这里仍有很多善良的老乡挣扎在贫困线上,可这并不能阻止冯原的发展。
因为很多人的努力,如今的冯原正在朝着经济商贸大镇挺进,就连前来考察和贸易的客商也忍不住交口称赞,都说冯原以前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为商贾云集之乡。尽管这些溢美之词明显有些水分,但却正说明了冯原的前进势不可挡。
我希望冯原发展,我爱这片土地,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
200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