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批评月”意欲何为?
南京市鼓楼区一中心小学,在开学之初开展“无批评月”活动。有教育研究人员对此赞誉有加,以为“创新”(9.2日《扬子晚报》)。笔者不以为然。
当今社会,“批评”似乎早已是个过时的武器,早把“批评与自我批评”演绎为“表扬也自我表扬”。要说还有“批评”,那就要在“希望”里边去体味了。然而,“批评”这一武器却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里,不仅保存得好,简直就是个不可或缺的“法宝”。
这一武器之所以成为学校的“法宝”,是因为它得到了“发展”。那种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原装”风貌已经不多见,代之以不容置辩、严词教训、声色俱厉、乃至讽刺挖苦、呵斥怒骂。更厉害的是把家长找到学校,连同他们的孩子一同经受这一“武器”的“洗礼”,让他们自惭形秽而能“改过自新”。据说,家长、孩子无不对这种“武器”闻而胆战心惊。因此,使用这样的“武器”,也就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现在,这所小学竟然把这一无往而不胜的有力“武器”暂时搁置一个月不用,规定在“无批评月”内,即使学生有缺点错误,也以安慰鼓励劝导之。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所学校开展“无批评月”活动,究竟意欲何为?既然认为行之有效的“批评”是学生进步不可或缺的“武器”,为什么要丢开一个月呢?既然丢开这个厉害的“批评”武器,学生也照样在健康成长,为什么又只丢开一个月呢?
结论只能是,不是过去惯用的那个“批评”武器用错了,就是这个“无批评月”开展错了,二者必居其一。
这所学校开展“无批评月”还有这样的规定:一个月后进行“评比”,活动开展得好的班级,授予“七色花”,重在精神鼓励;班主任将获得奖励,当然就重在物质鼓励了。可以想象,在这个活动月里,师生们定然被调动得有模有样,听不到一声训斥。又可以预见,等到班级拿到“七色花”,相关老师拿到了奖金,也就宣告这一活动胜利结束,一切也就回复到过去状态。那么,这个“无批评月”活动,究竟给青少年什么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呢?想来,是作秀,是演戏式的示范弄虚作假,是对青少年的一次心灵伤害。
笔者以为,批评还是不可少的。毛泽东同志把它视为“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没错。倘若受到批评的人,有一种温暖感,并生出一种内在的向上驱动力,那么,搞什么“无批评月”活动就是多余的。倘若今后这所学校在“无批评月”活动之后,依然坚持在活动月中以循循善诱和劝导的方式来批评教育学生,就不妨把“无批评月”活动,改为创立“无批评学校”活动,就很值得人们赞赏了。
- 上一篇:一声“狗日”,骂小了自己
- 下一篇:教师节杂感